您的位置:首頁 >地市 >

為文物保護插上數字化翅膀

2023-08-31 10:07:38 來源:黃河新聞網


(資料圖片)

8月24日,第四屆晉陽湖·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數字文博發展分論壇在太原舉辦,本次論壇以“數字賦能 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以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利用融合發展為主線,邀請國內文博數字化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數字技術在文物、考古、博物館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和實踐經驗,推動數字文博創新融合發展。(黃河新聞網8月25日報道)

運用數字技術更新文物展覽方式,文物傳播更“出圈”。過去,我們只能通過實地參觀來觀賞文物,學習歷史。若想觀賞特定文物,更要時刻關注博物館發出的最新展覽消息,稍晚一步,可能就無緣展覽。隨著數字化的興起,這種狀態悄然改變。如今,只要你想,24小時都能“進入”博物館一睹風采,因為博物館早就同步“搬”到網上,以山西為例,近幾年,云岡石窟運用VR等高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產從現場延伸到了線上,3D打印的石窟開始“行走”世界。此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卷”起互動式體驗項目,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可以讓游客在電子屏幕上給自己化唐妝,穿唐飾;云南考古博物館的VR壁畫、考古挖掘也備受好評。參觀博物館的方式,不再是隔著陳列柜看文物、跟著講解員聽故事。

依靠數字技術提供多種手段,為文物保護加上“金鐘罩”。首先,在進行文物修復時,數字技術不需要直接接觸文物,同時能夠高度還原文物的形態和信息,一方面可以避免對文物的二次損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的進行材料分析與評估,從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文物的修復和保護。今年6月,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兩件大型青銅器“跨坑拼對”成功,其中,數字技術便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其次,數字技術在文物保存上也有所助力,傳統的文物保存方式依賴于實物的保存和維護,磨損和腐蝕不可避免。通過數字技術,文物可以被精確地記錄、存儲,甚至可以為文物建立備份,確保文物得到永久保存,盡力減輕諸如2019年巴黎圣母院塔樓被大火吞噬、2021年平遙古城城墻內墻在強降雨中局部坍塌所帶來的傷害與損失。

山西是文物大省,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排名第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古建筑28027處,約占全國十分之一……以數字技術為歷史文物賦能,讓文物數字化保護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將文物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三晉大地定能煥發出新時代的蓬勃生機。(暴仁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