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新聞網成都訊(張麗) 信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高質量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誠信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6月25日,記者從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近日,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開展市場主體信用提升行動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推出5個方面17條優化信用監管服務舉措。
《實施方案》從實施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信用培育、推動全流程信用重塑、試點全鏈條信用合規建設、深化信用監管創新、落實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加大信用服務力度,創新監管方式,弘揚誠信文化,推動構建信用監管長效機制。
“在信用服務方面,市場監管部門的惠企舉措將進一步升級,從此前的事后‘失信修復’,延申到事前的‘避免失信’。”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引導市場主體誠信守法,將在市場準入、風險示警的第一時間主動對市場主體開展誠信宣傳和提示提醒,引導企業深植誠信理念,規范市場行為,及時調整“航向”,推動自我約束,夯實市場主體誠信守法第一責任人意識。
此外,《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探索建立信用合規機制,引導企業開展信用合規建設,即標注“紅線”,更指明“路標”。據了解,市場監管部門將率先在登記事項監管、公示信息監管等監管領域開展信用合規建設試點,梳理市場主體合規建設指導清單,編制市場主體合規建設工作指引,標明行政處罰等失信風險“紅線”,提示信用合規建設要點,主動服務企業開展信用合規建設,引導市場主體以守法合規為導向建立信用合規內控機制,有效規避失信風險,提升主動合規能力。
“相當于是給市場主體圈出了重點,知法才能更好的守法,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監管也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從‘事后處罰’變為‘事前提醒’,提升監管質效。”該負責人說,在市場主體準入后,將通過大數據監測等方式及時掌握市場主體信用狀況,科學評估市場主體風險。同時,對信用合規建設狀況較好,信用風險低或未觸發風險預警的市場主體優先采用非現場監管方式,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形成“合規引導、守規激勵、分類監管”的管理閉環。
此外,給與新設市場主體一年“觀察期”、歇業市場主體“寬容期”和首次違法市場主體“緩沖帶”等包容審慎監管方式,也將助力企業“輕裝上陣”,推動更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