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地市 >

播報:端午劃龍舟廣東人是有多拼

2023-06-24 06:54:02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我和我的地球 

科技 | 全球


【資料圖】

龍舟比賽已經不僅是端午節的風俗,而是世界性的競技項目。

每年5-6月,廣東的房東們都會異常忙碌。

他們身穿跨欄背心,腳踩人字拖,每天累得大汗淋漓,依然風雨無阻。

不要誤會,他們并非忙著收房租,相反,他們連房租都可以不收,也一定要干這件事——

扒(pá)龍船。

“扒”是廣東方言,直譯過來是“劃”的意思,但劃龍船太小兒科,身家千萬的房東們喜歡更刺激的玩法:龍舟漂移。

CCTV

一鼓轉三彎!珠三角最狂野的龍舟賽,佛山疊滘龍舟漂移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一直以為賽龍舟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劃水”。

直到我看了一場廣東人的龍舟錦標賽。

這是6月10日在東莞沙田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龍舟邀請賽暨東莞龍舟錦標賽的現場。

看起來沒啥大不了的吧?

然而下一秒,發令槍一響,畫面就只剩下迷影重重。

太快了,冠軍隊600米競速的成績是1分49秒373,和800米田徑賽的世界紀錄相當。

高速相機下,曬得黢黑的舵手掄起胳膊奮力搖動船槳,劃出了一種跟人拼命的架勢。難怪有人調侃,“這速度,屈原衣服還沒濕,就被救上來了?!?/p>

要知道,一般只有家族地位高、經驗豐富的人才能代表本地參賽,所以互聯網上紛紛傳說:能上船的人,大概率都是坐擁幾套房產的房東。

一個節日活動都這么拼,我好像理解了他們為什么能成為房東。

如果說競速是廣東龍舟的靈魂,那么漂移就是疊滘龍船的信仰。

佛山南海區的疊滘人民,更鐘意40多人“開”著一條25米長的龍船,在平均6米寬的河道上橫沖直撞。

而且,賽道除了直道,還有S型、C型、L型,這就好比開著加長林肯考科二,還能飆出賽車的速度。

光說可能難以想象,先來看看實操。

S彎大挪移,船頭控制方向,船身高速通過。

C型彎道,神龍甩尾,一氣呵成。

還有L型這種接近90度轉角的地方,什么時候該減速,什么時候該轉向,全憑舵手的經驗。

賽道還設有折返點,所以疊滘龍舟還有一個絕技——掛倒檔。

當鼓點敲響,扒仔們探身入水,先來一個“手剎”。

接著集體轉身,又是下一輪高速漂移。

這場緊張刺激的“房東運動會”,當然少不了翻車。

不對,是翻船。

如果龍頭經驗不足,或者判斷慢上幾秒,整船都會傾覆。

也不知道這一船房東落水,廣東的GDP會不會抖三抖。

但疊滘龍舟講究“寧可煲(撞)爛,不可扒慢”,即使撞得七零八落,也一定要沖!沖!沖!

尤其很多比賽沿途的房子,房主還會特地蓋一圈石頭,專門留給船隊來撞。

畢竟這么絕佳的“觀景位”,一般人想要都沒有。

大家只能擠在岸邊、爬到樹上,提前好幾個小時前來蹲守。

每年還有數萬名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只為看一次現場版的“速度與激情”。

而今年的疊滘龍船漂移,更是疫情3年后的首次回歸,其場面之壯觀,比過年還甚。

像拐角、彎道這種容易撞龍頭的“C位”,甚至有人提前一年就“預約”好了。

圖/當地一位大爺甚至專門搞了套石頭桌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廣東的男女老少引頸相望,讓身家千萬的房東甘愿“拼命”?

兩個字:熱愛。

你永遠想象不到,廣東人為了龍舟賽能有多拼。

這里幾乎村村都有龍舟隊,早在4、5月份,各村就會提前選拔隊員,進行賽前訓練。

為了更好地模擬訓練,有的隊伍專門定制了負重訓練的工具,被戲稱為“陸游器”。

為了防止扒仔偷懶,訓練場地有時候會選在家族祠堂里,老祖宗盯著,看誰敢劃水。

有人在香港工作,特地請了半個月的假“代父出征”。

每天傍晚天氣涼快下來,房東們就開始了一天的集訓。

還有的隊伍“卷”起了裝備,10萬的龍舟、40萬的碳纖維船槳通通安排。

要么說還得是房東,別說40萬的船漿,高興起來,整棟樓的房租都能減免。

可能有人好奇,房東們干啥不花點錢,雇幾個職業選手來比賽?

對不起,對于宗族觀念強烈的廣東人來說,這會被隔壁村嘲笑“家里沒人”,連嬸嬸們吵架都不占上風。

年輕力壯的在訓練,其余的人則忙著為龍舟賦予更多的“儀式感”。

傳統龍舟用坤甸木(現在多為杉木)制作,浸水更易保存,每年龍舟賽之后,人們會將龍頭龍尾拆下來保存到祠堂里,船身埋到河沙之下,待到第二年再挖出來。這是賽龍舟的第一步,“起龍”。

起龍之后,經過清理和維護,裝上龍頭龍尾,再采集新鮮的禾苗插入其中,寓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這是賽龍舟的第二步,“采青”。

采青之后,龍船才能正式開扒。

作為一項傳統節目,當地人會向兄弟村、老表村派發龍舟柬,邀請對方前來做客,這叫“招景”;受邀的一方攜自家龍船前來,則叫“趁景”。

客人來了,必然少不了吃的,主家會準備豐富的“龍船飯”,有的地方還會請來表演隊現場表演。

非遺表演茶基十番

除了傳統龍舟,女性有專門的“鳳船”,小朋友可以登船參加邀請賽,哪怕有的地方不臨水,也可以“游旱龍”。

整個端午節,孩子們在鬧,老年人在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到家里,上祠堂拜一拜,和同輩聊聊天,周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岸上人頭攢動,紅旗招展,這樣熱鬧的場景,一年也就一次。

因此對廣東人來說,他們鐘意的不是龍舟比賽,而是家族團結、共同拼搏的信念,是對傳承千年的宗族文化的認同。

每逢端午,很多地方都有劃龍舟的傳統,但似乎只有在嶺南地區,才能看到這么熱烈的龍舟氛圍。

這與廣東人的生長環境有關。

河網密布的珠江水系,串聯起廣東的各大村落,廣府人生于水邊,長在江岸,生活和勞動都需要涉水而行,自然練就了一身劃船本領。

據考證,廣東扒龍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當時,龍舟賽只是一項宮廷活動,到明、清兩代,龍舟競渡才進入鼎盛期。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明清時期,廣東的對外貿易盛極一時,帶動了廣東的經濟和科技發展,經濟基礎又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繁榮,才形成了廣東各地獨特的龍舟文化——

廣州車陂有十里八鄉相聚的“車陂景”,陽江江城有“逆水行舟”賽,順德黃連有“龍虱”個人賽,饒平所城有陸地“游旱龍”,佛山疊滘就主打彎道漂移。

然而兩次鴉片戰爭之后,廣東經濟惡化,民生困頓,很多人被西方殖民者販賣到南美、北美,也有一些人“主動”選擇背井離鄉,到異國謀生養家糊口。

根據《廣東年鑒》(1941) 記載,民國時期,廣東在外華僑約有542萬人 ,約占廣東總人口的18%,占全體華僑的47.4%。到了1945年前后,粵籍華僑達到了700萬人左右,占世界華僑總數的63.6%。

那些無奈離鄉的人,靠著艱苦拼搏完成了最初的財富積累,但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

1937年-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的僑匯總額出現了大幅增長,這不僅是錢,也是海外僑胞對家人的殷殷牽掛。

除了養家,廣東的華僑也在國內積極投資辦廠、興辦學校、捐建醫院、宗族、寺廟等。

據不完全統計,1862-1949年間,全國華僑投資企業數為25510家,其中廣東華僑投資的企業達到了21268家;

解放前,廣東梅縣80%以上的中小學是海外僑胞捐資創辦的。

務實、拼搏、既敢為人先,又不忘家族宗親,這是廣東人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

反映到扒龍船上,就是一條船一條心,挑戰自我、奮勇爭先。

正如一位當地人所言,“疊滘的河涌淺窄,彎又多,偏要做二十幾米的龍船挑戰自我。疊滘人有這樣一種強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p>

當哨聲響起,千帆競發,人們奮力搖動船槳,仿佛就是在提醒自己,別問為什么,拼就是了。

本文轉載自:酷玩實驗室公號

圖片:酷玩實驗室

編輯:框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