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辛振東 濟南報道
(資料圖片)
“我有兩個愿望,一是希望一艘艘滿載山東培育的優良品種的養殖工船游弋在東海、南海和大洋遠海;二是希望老百姓的餐桌上擺滿我們養殖的名貴海鮮。”
6月20日上午,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包振民獲頒202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在大會發言時,包振民講出了上述兩個愿望,而他的圓夢之旅,也正是一部向海圖強的奮斗史。
耕耘深海40余年 只為“一只扇貝”
扇貝,一種現在經常出現在日常餐桌上的海鮮。在我們享受著扇貝的鮮美的同時,少有人知道,它能被端上千家萬戶餐桌的背后,是包振民與他團隊40多年如一日的努力。
1978年,包振民考入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生物學專業,從此開啟了他與海洋生物的不解之緣。當時,扇貝作為海產八珍之一,高昂的價格讓平常百姓很難吃到這種珍饈。后來,以中國海洋大學貝類學家王如才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陸續攻克了扇貝半人工采苗技術、室內全人工育苗等技術,扇貝養殖這一產業在我國逐漸興起,被稱為海水養殖業的第三次浪潮。
時間來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扇貝養殖業暴發了大規模流行病害,一度成為制約我國扇貝養殖業發展的大難題。1993年,包振民帶領團隊將攻關方向瞄準了培育高產抗病的扇貝良種。這一干就是十余年。十余年間,包振民帶領團隊在黃、渤海區多地進行著實驗,與當地漁民同吃同住,每天穿梭于育苗場間。經歷過海上的狂風巨浪,也經歷過十年研究“毀于一旦”的意外。終于在2005年,包振民團隊培育出了一種扇貝新品種,其生長速度快、產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強、遺傳性能穩定,這個品種就是“蓬萊紅”。
育種的腳步不會停歇。包振民和他的團隊建立了簡并基因組技術和液相芯片技術,開發了全基因組遺傳效應評估的算法模型,并最終研發出了貝類全基因組分型技術。基于這一技術,2013年,包振民團隊培育出“蓬萊紅2號”,這是我國首個采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的水生生物新品種,產量大幅度提高。
得益于新品種與新技術,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扇貝產量已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年產80多噸,上升到如今的200萬噸。扇貝,這一曾經的“海八珍”變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包振民表示,40余年來,他和他的團隊以發展水產種業、建設藍色糧倉為己任,面向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圍繞水產育種核心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攻關,在水產種質資源、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突破了海洋生物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分型關鍵技術,率先在水產領域建立了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體系,育成10個國家審定的水產優良品種,改變了扇貝養殖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使我國水產育種技術居國際領跑地位。
把實驗室搬到養殖場 到大海里“找方向”
“育種要從實驗室、育種中心走出去,是否良種不是在實驗室、育種中心說了算,而是在產業一線,由老百姓評價。”包振民告訴記者,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如今的算法、模型在未來可能會由人工智能來實現。于是,有學生問包振民,下一步我們的焦點在哪?包振民坦誠地回答說,我不知道未來我們哪些工作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當你們不知道到哪去,方向在哪里的時候,就到產業一線去,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優良品種的方向。
包振民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30多年前,他扎根深海,與漁民同吃同住,只為找到那抹“紅”。如今,年過60旬的他依舊將大把時間放在產業一線,在廣闊的海面上,為了他的“海洋之愿”踏浪前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