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李燁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以15元的價格買到4塊原價共約50元的面包;48元收入原價約86元的牛油果沙拉、雞肉凱撒與醬油炸雞……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上,關于“剩菜盲盒” 的內容已有數千篇。
所謂剩菜盲盒并不是真的被吃剩的菜。它指的是商家將臨期食品或當日閉店前未能賣完的庫存,以“盲盒”的方式在軟件上以較低的折扣出售。“盲盒”只能由消費者在下單后于規定的時間到店取走,不可配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實際上,剩菜盲盒并不是一種新奇的消費模式。
它起源于2015年成立于丹麥的一款名為Too Good To Go的軟件,它通過搭建一個折扣食物交易平臺,連接商家與消費者,出售門店打烊前未售完的食物,在減少商家食品浪費的同時,還可以為有需要的消費者帶來幫助。
目前,中國剩菜盲盒的主要售賣平臺主要有惜食魔法袋、趣小袋、以及袋走PACK-AGE等,不過目前的入駐商家數量較少,食物的類型也相對比較局限。
據入駐商家反饋,惜食魔法袋上的食物折扣可達成本價甚至更低。趣小袋則據官網上的說法,折扣力度為3-4折。此外,剩菜盲盒平臺上的取餐模式是要消費者親自到店取貨,從出行角度看,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人力的損耗。
剩菜盲盒平臺
不過,并非所有食物都適用于剩菜盲盒這一消費形式。
例如中餐中的炒菜與湯水并不適宜在當日未能售罄后再供給消費者,且如果消費者購買后需二次加熱,會影響食品的口感。而目前來看,烘焙與輕食則相對易于儲存,即使消費者沒有當天食用,也一般可放置第二天再吃掉。所以首批入駐的大型商家多是味多美、85°C等烘焙品牌。
以惜食魔法袋為例,它的經營范圍已涉及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長沙、成都等30多個城市。不過,界面新聞發現,在入駐商家的數量方面,北京和上海較多,分別約200家左右,它們所售賣食物類型為西式點心、中式面點、飲品、熟食,其中以烘焙類見長。
“因為對于烘焙行業來說,由于市場競爭環境的加劇,企業們都在追求食物的新鮮度,隔夜食物的售賣是禁忌。對于商家來說,當天食物是否可以售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這直接影響了門店對生產量的預估,從而導致食物浪費的現象更易出現。”惜食魔法袋共益總監孫國民說。
他還提到,長久以來,對于未能按時售完的食物,烘焙行業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進行再處理,比如捐贈到福利機構,或是用于門店試吃。這中間涉及到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對于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劃算的事。
除了這類剩菜盲盒的平臺之外,一些傳統零售渠道也在通過降價促銷的方式對當日的臨期食物進行處理。
一位便利蜂店員向界面新聞表示,每晚八九點之后,店內貨架上當日未售完的面包、壽司、飯及三明治會進行折扣處理,但是具體價格只有在收銀臺掃了才知道,沒有來自公司的統一的折扣力度的通知。
而盒馬也會在每晚八點之后會將店內當日的水果、蔬菜、日日鮮、熟食、壽司、沙拉等品類進行折扣處理,基本是七折。
在外賣平臺餓了么上面,也有部分商家售賣餐飲“盲盒”,品類包含輕食簡餐與中式炒菜。界面新聞撥打一家商家電話后了解到,該類“盲盒”都是商家自己的促銷或推廣活動,并非來自外賣平臺方的統一舉措。同時,相關商家表示,自家店內的盲盒并非是臨期或未售完的食品,全是來自當日的新鮮食物。
界面新聞在購買到的一份“剩菜盲盒” (圖片拍攝:界面新聞 李燁)
消費行為的變化反映著消費市場的變遷。近幾年,以更低的價格成本維持生活品質已成了消費市場的趨勢。
麥肯錫發布的《2023中國消費者報告》中表示,2022年消費者的整體支出趨于保守,消費者通過更嚴格的取舍來維持生活質量,較低收入的消費者轉向更具價格競爭力的渠道,或選擇同一品牌價格更低的產品線,還有消費者會會推遲購買計劃,等待促銷優惠,從整體上看,消費行為更加務實,趨于理性,該趨勢或延續下去,重塑中國消費市場。
臨期食品的火爆是對這一趨勢的典型寫照。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發展及標桿案例研究報告》,2022年臨期食品行業加速發展,市場規模達337億元,2023年市場規模可達357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01億元,臨期經濟或將變成一個全新行業風口。
而另一個例子便是曾被全網調侃的“窮鬼套餐”。 “周一麥當勞會員日,周二達美樂7折披薩,周三漢堡王9.9套餐,周四肯德基瘋狂星期四,周五華萊士德克士,周六周日海底撈支付寶外賣118買一送一”,這個被網友總結出的窮鬼套餐無不體現著消費欲望的下降。
便宜與性價比是消費市場的追求,此外“盲盒”的性質為消費者帶來的新奇感,也是其走紅的原因。
在剩菜盲盒平臺上,消費者在下單時并不知道自己將會收到怎樣的食物。事實上,就連剩菜盲盒平臺本身或是餐飲店的老板都不知道,每次放進盲盒里的食物都是店員根據價值以及當日門店貨品售賣情況隨機放入的,這一點也成為剩菜盲盒區別于商超傳統促銷的關鍵。
在尼爾森IQ發布的《2023全國大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中,可以看到,大賣場超市的消費者越來越追求物美價廉且新奇的購物體驗,一方面追求商品的性價比,希望以低消費成本來獲得新的產品與體驗,另一方面追求商品與體驗的新奇性。
小紅書上關于“剩菜盲盒”的討論
對于消費者來說,剩菜盲盒正蘊含著這樣的新奇性。
此外,居住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是剩菜盲盒的主要購買者。對于其購買者來說,“剩菜”所代表的性價比,與“盲盒”帶來的新奇感,二者所迸發出的新鮮體驗或許是其他促銷方式暫時所不能替代的。
在剩菜盲盒的購買者中,有被其“反食物浪費”理念所吸引的人群,同時也有在都市漂泊、生活暫時窘迫的年輕人。在艾媒咨詢的《2023-2024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發展及標桿案例研究報告》中,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畫像為居住在一二線及新一線城市、收入在10k及以下的19-35歲青年,這也與互聯網上對剩菜盲盒進行反饋的用戶畫像基本一致。
因此社交網絡上不少人稱,剩菜盲盒為打工人加班后吃什么的問題,提供了簡單粗暴的答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