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大名勝”,個個都有“第一”的名號,其中兩個還是“天下第一”。
黃鶴樓,是“天下江山第一樓”;古琴臺是“天下知音第一臺”;晴川閣是“楚天第一閣”。其中,最可惜或令我感到意難平的“第一”就是古琴臺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個人認為,漢陽作為“知音文化的發源地”,一直打造“來到漢陽就是知音”的城市IP,卻沒將古琴臺文旅做起來,真的令人忍不住一聲嘆息。
也許有人會說,武漢并不是旅游城市,所以對文旅的重視度并不高。其實,一座城市的精神內涵和風貌往往與文旅緊密相關,錢能提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也能提升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文旅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多元化戰略。
“武漢三大名勝”中,黃鶴樓的名氣不必贅述,晴川閣在近年來也逐漸有了人氣,但古琴臺可謂是“默默無聞”(近期本想去古琴臺看看,結果暫未開放且四周有圍欄,疑似升級改造中)。漢陽文旅的整體發展仍是不夠帶勁。
三大名勝,它占了兩個,且這兩個都有非常深的文化底蘊,典故非凡。但未能“聞名中外”或“全國聞名”,確實令人感到惋惜,有一種明明是學霸卻不認真答卷的感覺。
曾有網友問我,漢陽除了晴川閣,還有類似的人文古跡?我的腦海里瞬間浮現“古琴臺”三個字。古琴臺景區規模很小,像是某個私家園林一般,走馬觀花不過十分鐘吧。但它在我心底有著極深的位置,這也是我常分享給身邊朋友的景點之一。
高山流水遇知音,來到漢陽既然就是知音,若不去古琴臺又如何體會“知音”二字呢?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二人就此成為彼此的知己,并相約一年后于此重見。
然而,當伯牙依約回來時,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不已,從此不復鼓琴,史稱“伯牙絕弦”。后人被他們的真摯感情所打動,便筑臺以紀念。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初年,坐落于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美譽。
雖說古琴臺的規模并不大,但林木蒼幽,內有殿堂、庭院、林園、花壇、茶室等建筑,整體布局精巧、層次分明。
但我更喜歡的還是它的綠色瓦頂,呈現出獨特之美。它于月湖之畔,總有一種“天籟之音”即在耳邊的錯覺。
也許是風聲,也許是鳥啼。夏日炎炎,清風徐來,淡淡荷香飄溢四方,情感與精神的契合讓歷史和現實交錯在一起,令我不禁感慨——藏幽、尋幽,是撫琴、對飲的絕佳去處,它有一種不言而喻的美妙。
置身其間,遙想伯牙與子期,“天下知音第一臺”是如此令人意難平。
但更“意難平”的還有今天的古琴臺景區。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