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專題內容摘要:
就業與經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就業率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繁榮的重要指標之一,有效衡量了勞動力參與就業的比例,其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一方面,高就業率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增加,通過發揮個體的技能和才能,勞動力的效率和產出將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高就業率意味著更多的人獲得穩定收入,進而增強消費能力,推動需求增長,促進商品和服務的銷售,進而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就業率/失業率和GDP、PMI等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除此之外,失業率也為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了重要方向。
從三個維度出發探究失業率提升:外部因素、需求端、供給端外部因素:2021年初,疫情反復導致停工停產,失業率提高。而當前在疤痕效應下企業與居民信心修復尚需時日,導致就業修復節奏較為緩慢。
企業需求端:1)當前經濟內生動能仍然偏弱,企業資產負債表尚未完全修復,導致市場需求的波動和不確定性增加,使得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表現出相對保守的態度。2)面對監管政策的變化和力度加大,企業需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優化業務模式以滿足監管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部分企業面臨轉型困難,從而減少生產規模或改變產業結構,進而影響到招聘和就業。3)多維度人才需求,應對復雜市場挑戰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維度。傳統的專業技能雖然依舊重要,但已不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企業更加注重培養員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人才供給端:1)從失業率計算公式角度來看,當前面臨失業人口增加與總勞動力減少共同擠壓。2)我國高等教育擴容,畢業生增多帶來就業競爭加劇和匹配挑戰。截至2021年,我國在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的畢業生數量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然而,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就業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畢業生們求職壓力增大、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問題日益嚴峻。3)青年勞動參與率低,教育、工作和學習的平衡挑戰。教育優先與職業探索或為青年勞動參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工作內容不滿、環境不適與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因素共同降低青年勞動參與率。
就業政策的現狀與展望
面對目前青年失業率走高,我國決策部門常用的經驗法則是新增就業對GDP的彈性系數。疫前單位GDP增長帶動的新增就業在200萬人左右,疫后出現較大波動,主要由于服務業受到的非對稱沖擊。參考美國疫后勞動力市場修復情況,伴隨我國服務業重啟,就業市場也有望陡峭修復。從穩就業政策來看,除了政府和國企應繼續發揮吸納就業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激發私人部門吸納就業的能力。
風險提示:政府加碼出臺一攬子“促就業、穩增長”政策刺激經濟,但是在實體資產負債表未完全修復、內需動力仍有不足的背景下,需要警惕政策發力效果慢于預期對于就業情況的影響;新增人口數量不及預期或導致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趨勢變化,使得勞動力市場青年人口數量的缺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