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旭 通訊員 李偉松 陳一萍 林秋敏 林建榮
近日,為期3天的深圳國際高性能醫療器械展圓滿落幕。從首臺國產“救命神器”體外膜肺(ECMO),到全球首臺5.0T人體全身醫學磁共振成像系統等,一批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儀器,成為展會亮眼名片。
近年來,深圳大力支持醫療產業蓬勃發展,從鼓勵醫療器械企業自主研發,到全鏈條培育產業體系,再到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深圳正“醫”路進階,逐步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在深圳“醫”路前行的過程中,稅務部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大稅收培植和服務產業增長的力度,以稅收優惠政策、便民服務舉措精準護航,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資料圖)
一、從“引進”到“自產”,自主研發更有底氣
從“技術空白”到“全自主研制”,深圳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創新資源在各項政策扶持和服務保障下加速集聚,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有了“質”的提升。今年初,首個國產全自主研制的ECMO產品在深圳誕生,標志著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實力取得新突破,更堅定了我國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信心。
ECMO,中文名為體外膜肺氧合系統,俗稱“人工心肺”,能為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循環與呼吸支持,被譽為“救命神器”。長期以來,全球ECMO設備的設計、研發、制造和核心原材料均被歐美國家壟斷,導致ECMO價格昂貴且產品奇缺,我國一度只能靠引進應用外國ECMO設備來完善國內醫療資源。
為滿足臨床需要,讓國產ECMO服務更多的急危重癥患者,深圳漢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諾醫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率先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今年1月,漢諾醫療成功研制的首臺國產ECMO設備獲批上市,意味著中國在體外生命支持技術急危重癥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國產化突破,打破ECMO設備100%被國外廠家壟斷的局面。
“研發創新一直是漢諾醫療的‘生命線’。多虧了稅務部門的支持,我們才有底氣不斷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漢諾醫療的財務負責人鄧翔介紹,“目前,我們正在構建一套完善的ECMO技術模擬培訓系統,系統的研發急需資金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的‘大紅包’真是太及時了!”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的特點,因此,來自稅收優惠等方面的資金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深圳市寶安區稅務局針對企業特點,梳理企業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清單,開展一對一“定制式”政策輔導,幫助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近5000萬元,為公司研發新產品提供“硬性”加持,助力漢諾醫療在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好。
二、從“單兵”到“成鏈”,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最早起源于改革開放初期,筆架山下的南方制藥廠(現“華潤三九”的前身)扛起了產業發展的大旗。隨著數十年的扶持與培育,基因檢測、醫療器械、生物創新藥等細分領域多點開花,深圳的生物醫藥行業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生態。深圳稅務部門注重對該產業的全領域、全鏈條、全生態扶持,通過打造大數據服務機制和專家服務團隊,加速釋放稅費優惠紅利,助力企業加速孵化和產業快速發展。
“公司研發的試劑盒在守護大家的健康,稅務部門也在守護我們的發展。”深圳市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振宇介紹說,公司連年來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減免稅費2.7億元,助力公司自主研發了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17500種病原體的數據庫。
從“三九”的孤軍作戰,到如今產生華大基因、邁瑞醫療等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品牌企業,以及細分領域涌現海王生物、真邁生物、海普瑞等創新企業,深圳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推動了產業的補鏈、強鏈、延鏈,進一步增強了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
“生物醫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們將產業鏈的發展作為稅費服務的重點。”深圳市鹽田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所長陳顯存介紹,該局以稅收大數據為依托,建立動態跟蹤機制為企業量身畫像,及時給予稅費支持。該局的重點產業“首席聯絡員”機制,就圍繞華大基因等企業的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持續提供了稅收優惠和政策輔導支持。
三、從“集聚”到“集群”,發展布局更趨精準
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起步早、基礎好。2005年,深圳就被確立為首批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基地,2020年、2022年深圳相繼發布《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指導意見》《深圳市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從“產業集聚”到“產業集群”,一字之差,映射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以及更趨精準的產業布局。根據規劃,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將布局坪山、南山、福田、龍崗、光明和大鵬六個區(新區),各區稅務職能部門積極對接,制定轄區幫企暖企服務舉措,服務全市整體戰略規劃。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牛智杰
校對 | 謝志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