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橋以北,是顓橋。
北橋與顓橋相鄰,且都枕著滬閔路。
(資料圖片)
北橋是有故事的北橋,
顓橋也是有故事的顓橋。
?https://mp.weixin.qq.com/s/vwkB7JLkEdNQBZ49eKYvBA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季,我們邀請了北外田園高中的青年才俊來誦讀《鶴鳴顓溪》。今天,你將聽到的是《以“糕”的名義》節選。一起跟著聲音,看看一場 “糕”的盛宴是如何讓秋風乍起的日子暖意濃濃……
在《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稱重陽。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很早就把這一天當作節日過。
“九九重陽,顓橋糕會”帶你領略一場民俗文化的盛宴
顓橋鎮文體中心主任李士忠告訴記者,數十年來,重陽去顓橋趕集是周邊居民都十分熱衷的事。每到這一天,顓橋鎮上就會舉辦廟會,開辦集市,還有各色行街表演,其熱鬧程度與春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顓橋鎮已連續多年舉辦重陽節主題活動,圍繞“孝”“壽”“樂”,宣傳愛老敬老的意義。從起初的鎮級層面而后到區級、市級項目,其特色也越來越明顯,就是以“糕會”名義紀念重陽這個傳統節日。既然是糕會,當然是“糕”要唱主角。沈大成、悅來芳、陸氏崇明糕、無錫軟糕,還有本地響當當的顓橋桶蒸糕,在活動當中齊聚一堂。
說起桶蒸糕,那可是顓橋人過重陽節最親切的記憶,它是顓橋地區民間純手工制作的傳統糕點之一,在本地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它選料講究,按傳統手工操作,食用時軟糯香甜不粘口舌。桶蒸糕,顧名思義就是用木桶通過隔水蒸制軟糕,其原料以上好的糯米粉與大米粉為主,通過將面粉、餡料層層墊入,最后輕壓定型的方式完成制作。“有錢沒錢,蒸糕過年”。過去農村里家家戶戶都有蒸糕迎重陽的傳統,用特制的木蒸桶,親手做松軟香糯的桶蒸糕。然而,如今這種傳統制糕法已日漸式微,本該推廣傳承的制作手藝卻因為幾乎已沒有泥瓦匠會砌本地的灶頭,或因城市化,農家灶頭改用煤氣灶而逐漸失傳。閔行現在也僅有一戶農家在堅持,那就是阿小弟桶蒸糕。每年顓橋糕會上,阿小弟桶蒸糕都幾乎被賣“瘋”。
顓橋桶蒸糕
“老虎灶燒旺,水燒開,一個老虎灶三個灶眼,沸騰的水汽咕咕作響……”談及顓橋的桶蒸糕,幾乎每一個顓橋人都能說出其做法,道出其滋味。“蜜棗糕、赤豆糕、白糖糕,我們顓橋桶蒸糕有好幾個花色,味道都老靈咯!”即便現在不再自己親手做重陽糕,在重陽節那一天,也一定會去買上一塊,桶蒸糕對于他們而言,就是童年的回憶,童年的味道。參加顓橋糕會的轉傘創始人孟順全感慨地對記者說:“吃到桶蒸糕,就像回到了小時候,想起家人做糕時的場景。”
羅大佑的經典歌曲《鹿港小鎮》,因為其濃濃的“古早味”而牽動了許多人的鄉愁。而桶蒸糕的味道對從小生長在顓橋的人來說也已經變成了一種鄉愁,一種紀念。聞到桶蒸糕的味道,就能牽著記憶那頭,找回關于童年的珍貴線索。
看著兒童畫展,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來晚了就買不到了啊!”“非買不可啊!”在顓橋糕會上不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有居民甚至早上六點半時就到達現場等候購買重陽糕。在他們看來,沒有重陽糕,怎么算過重陽節呢?
日前,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閔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將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季,我們邀請了北外田園高中的青年才俊來誦讀《鶴鳴顓溪》。在《鶴鳴顓溪》里我們盡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風物、民俗和歷史故事,同時也記錄下一些曾經或現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車夫走卒,無論是過世的,還是健在的,他們是千千萬萬顓橋人的縮影。
6月1日起,第二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顧敏敏
朗讀:北外田園 高一(2)班 馮雪妮
編輯:湯婧嫻
文字內容:明鏡文化
來源:今日閔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