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下,扮演“白衣騎士”的地方國資正在進場。近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東風裕隆工商信息發生變更,東風汽車集團和裕隆大陸投資有限公司兩大股東退出,同時杭州大江東國有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入成為唯一股東。
這意味著重整后的東風裕隆,徹底轉變為一家地方國有企業。據天眼查app信息,杭州大江東國有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經營范圍包括“實業投資,股權投資,資本運營,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國有股權經營與管理”,公司控股股東是杭州錢塘新區管理委員會旗下的杭州錢塘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杭州國資接手應該只是為了善后。”在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毅陽看來,杭州大江東過往并沒有經營、生產、銷售汽車的經驗,很難讓已經停產數年的東風裕隆重新運轉起來。
公開信息顯示,東風裕隆成立于2010年,由東風汽車與裕隆汽車以50:50股比合資組建,生產裕隆自有品牌“納智捷”的產品。2013年,東風汽車與裕隆汽車合資組建東風裕隆銷售公司,股比同樣是50:50,銷售公司負責銷售東風裕隆旗下車型。
2021年11月,已啟動預重整程序的東風裕隆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招商,尋找意向投資人。彼時,東風裕隆提出對意向投資人的基本條件包括“具備與投資項目相適應的產品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后服務保障能力”,“投資項目以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營方向”。顯然,盡管找到了接盤者,但是杭州大江東與其此前招商的要求不甚相符。
“最終由政府接盤顯然不是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但也是合理的。”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表示,當前中國汽車行業有兩大特征,一是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轉型,二是存量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集中資源和精力來迎接這兩大挑戰,重點放在如何向新能源轉型,以及如何在存量競爭中保持市場份額,而鮮有余力顧及其他。
對于在破產邊緣的汽車企業來說,地方國資是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6月16日,金杯汽車和申華控股共同披露《關于間接控股股東簽訂重整投資協議的公告》。公告顯示,華晨集團簽訂整投資協議所約定的交易對價不超過164億元。根據公告以及沈陽市汽車工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告知函》,中選投資人沈陽汽車有限公司(“沈陽汽車”)與華晨汽車等12家企業、管理人共同簽署《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之投資協議》,投資的交易對價不超過164億元,通過出資人權益調整,將華晨集團100%股權調整至沈陽汽車。
長達近三年的華晨集團重整方案逐漸清晰的背后,沈陽市政府當了“白衣騎士”。今年2月,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第三次招募了重整投資人,沈陽國資委“連夜”成立了沈陽汽車,并在《沈陽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公開征求意見中指出,要盤活現有整車生產能力,通過引入造車新勢力以合作伙伴、代工服務等方式靈活利用華晨集團破產重組后的相關產能、資質等重要生產資源。在金杯汽車和申華控股兩家公司公告中均透露,沈陽汽車設立目的為發展沈陽市汽車產業。
“重整投資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邊緣企業接下來的命運。”白毅陽表示,汽車是國家支柱型產業,對于一省一市的經濟貢獻更是巨大,這也是幾乎每個有抱負的城市都想發展自己的汽車產業,培育出自己的明星汽車企業的主要原因。“這種地方政府式的‘兜底’式重整,能否讓邊緣企業走得更好有待觀察。但簡單獲取殼資源意義不大,地方國資出手有了明確的產業協同和優質資產注入預期,這對于推進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