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城市經濟 >

大佬隔空叫陣,王興拯救兄弟

2023-07-02 16:25:41 來源:市界 北京

國內AIGC領域的最大一筆收購案誕生了。創業僅四個多月后,大模型創業公司光年之外被美團以20.65億元全資收購。


(資料圖)

而就在消息傳出前幾天,光年之外創始人、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被曝出現健康問題,不得不離崗。4個月之前,王慧文一頭撲進大模型時,美團王興當即表示,要用真金白銀去支持這個睡在他下鋪的兄弟。而今,王興更是直接把這個攤子給全盤接手了。

光年之外回歸美團的事件,也令數日前一場關于“大模型創業是否還有價值”的討論,更加引人深思。

6月26日,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和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之間,隔空進行了一番“創業價值”的爭論。

傅盛在微信上轉載了關于朱嘯虎的一篇文章。該文引述了朱嘯虎的如下觀點:“ChatGPT對創業公司很不友好,未來兩三年內請大家放棄融資幻想。”但傅盛對此表示反對:“硅谷一半的創業企業都圍繞ChatGPT開始了,我們的投資人還能這么無知者無畏。”

接下來,兩位大佬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從表面看來,這是他們站在投資人和創業者不同立場上的意見分歧。但在辯論之后,他們卻在另一層面上形成共識——通用大模型之路上,很難再出現像BAT一樣的公司了。而光年之外的被收購,似乎也成為了這個觀點的佐證之一。

大模型創業,已經太卷了。科技部下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截至5月28日,國內10億級參數規模以上基礎大模型至少已發布了79個。但現在,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是否需要這么多的大模型?到底什么樣的大模型創業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火爆的大模型領域,是否也會泡沫碎一地?

01、通用大模型,只能活5家?

曾幾何時,再造一個“中國版ChatGPT”成為科技圈競相追逐的目標。

從今年3月開始,國內科技企業紛紛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除了百度、阿里等大廠外,其他二線互聯網大佬也按捺不住激情,紛紛跳下海創業。以5000萬美元“高調進場”的王慧文多次提出“通用大模型是必干的”;搜狗創始人王小川成立了百川智能,并在不久前發布了70億參數大模型baichuan-7b。

但現在,關于AI大模型的一些擔憂正在逐漸浮出水面。

回顧之前兩位大佬的爭論,在傅盛的朋友圈發布后不到半個小時,朱嘯虎的留言反駁就來了,他認為現在99%的價值都是GPT創造的,所以創業公司在這個領域就沒有什么機會,創造不了太多價值了。

傅盛則回應稱,通用大模型解決不了所有問題,這就是創業公司的機會,像BAT這樣的創業夢,他已經放棄了。

6月27日,朱嘯虎又發文解釋說,之前的對話造成了很多誤解,其實他應該是國內垂直AIGC領域真正出手最多的早期投資人了。他也強調,實際上,自己核心的觀點是讓大家不要再“迷信”通用大模型——到了明年,GPT-3.5將成為日用品,3年后GPT-4大模型也將如此。

這并不是新鮮的觀點了。今年4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就表示,國內AI大模型創業公司想成為“下一個OpenAI”的機會很低,沒有必要重復造輪子。當時,王小川很不服氣,“歷史上每次發生大的變化,都有創業公司的機會,并且創業公司會比大公司跑得快。”

但眼下,關于大模型“泡沫”的焦慮,在業界悄然蔓延開來。

今年2月就積極投身大模型創業的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在兩個月之后表示自己已經是“大模型勸退派”。他認為國內將會有幾十家聚焦落地的大模型,“卷出天際,大概率跟上一代AI公司一樣商業化異常艱難”。

實際上,大模型對人才和資金密度的需求,遠非消費互聯網時代的項目可比。據估算,ChatGPT這類大模型的訓練一次的成本接近千萬美元,運營成本一個月要數百萬美元。此外,算力也成為一大制約瓶頸。英偉達曾透露,訓練GPT-3大約使用了1000張A100 GPU芯片,該芯片官方價格約1萬美元/張。在國內市場上,受制于貿易限制,英偉達高性能芯片供給也嚴重不足。

大廠之所以能在大模型上狂奔猛進,是基于它們本身的長項:在大算力、算法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能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長期積累,在數據和產業場景方面的天然優勢。百度和阿里這樣的巨頭已經占據了先機、開始布局生態的情況下,后續入場的選手們面臨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在一次分享活動中透露,據其了解,國內約有20萬張A100芯片,今天的國際頭部大模型團隊可能需要用1萬張H100芯片(H100的性能比A100更高,1萬張H100相當于10萬張A 100),而從目前的算力情況來看,國內未來能有這樣資源體量的團隊可能不超過兩個。

另一方面,通用大模型的商業化前景仍然不明晰。即使是ChatGPT,大家對它的熱情也有點消退了。

利用AI寫論文、寫代碼,ChatGPT在C端應用的鋪開,讓它在今年年初瞬間“火爆”。其開發廠商OpenAI也在通過開放API端口給開發者,以及對C端用戶收費變現。但現在,ChatGPT對C端市場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根據數據分析工具SimilarWeb的數據,ChatGPT的訪問量增速出現明顯下降,其環比增長率從今年1月的131.6%下降到了5月的2.8%,并預計在6月可能達到負數。OpenAI還開放了ChatGPT的第三方插件商店,但目前為止,其中大部分插件的下載數量也僅有幾萬次。

因此,以朱嘯虎為代表的投資人們的糾結也就可以理解了:從投資回報率考慮,他們當然期待投出下一個平臺級的企業。但目前看來,通用大模型似乎只能是大廠才能“玩得起”的游戲。

時間進入6月之后,關于大模型的市場情緒也出現了明顯下跌。

從2月高調入局后,光年之外還沒有推出相應的大模型和應用,王慧文就離開了崗位,讓外界猜測是否大模型創業“壓力太大”。今年端午節前,昆侖萬維創始人周亞輝前妻李瓊以支持AI大模型為名套現22億元,引發昆侖萬維股價當日暴跌。一系列事情的發生,也給大模型產業的未來,抹上了一絲冷色。

這次浪潮來得突然而猛烈,又缺乏可以對標的對象。盡管截至今年5月底國內已有了79個大模型,但有多少做通用大模型的公司能夠在競爭中活下來,尚在未定之天。遠望資本創始合伙人、迅雷創始人程浩認為:“中國版ChatGPT”只會在5家公司里產生:BAT+字節+華為。“創業公司和那些借概念炒股價的上市公司,很難有機會。”

在程浩看來,大廠比創業公司有流量、燒得起錢,更重要的是,大廠還擁有“自帶場景”的核心優勢。對于創業公司,“它們唯一的機會是開源。但是,這一點巨頭也能夠做到。”他告訴「市界」。

02、大模型創業的機會在哪里?

對通用大模型的創業機會表示悲觀之后,朱嘯虎建議大部分創業者應當“場景優先,數據為王”。

“如果說國內上半年大模型創業是火熱狀態的話,那么我可以說,硅谷的熱度是它的十倍。”一位大模型領域從業人員說。一位投資人也認可:“在美國,如果一家科技公司沒有提到過如何和大模型相結合,反而是奇怪的。”

程浩說,這波技術革命之所以能帶動業界的高亢情緒,主要是,和上一次AI浪潮重點集中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發展相比,這輪大語言模型代表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進步。這意味著,比起以前機器的視覺能力,現在是AI“大腦”和交互能力得到了提升,ChatGPT更是讓終端用戶也感知到了這一點。技術突破和前所未有的全新應用結合,能夠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

這一點是沒有人能否認的。回顧點燃傅盛和朱嘯虎爭論的“導火索”,是朱嘯虎在一次活動中的演講。他表示,GPT-4大模型問世后,企業服務領域可能還要面對“漫漫無期”的寒冬。但這是因為ChatGPT太強大了,已經擁有使用場景的企業,通過ChatGPT很容易就能為自己的產品加上AI功能。可利用它的玩家多了,這種情況對于創業公司反而是不利的,是一種降維打擊。

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嘯虎講得也沒有問題。“這類有場景的企業,通過ChatGPT大模型,它們很容易地就能把AI能力加在自己的產品上。”程浩說。對于“AI+”企業來說,大家都能夠調用ChatGPT,在大模型上做應用壁壘太低,價值也隨之被削薄了,新玩家再要進入的難度也就加大了。

但他也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大模型創業價值的消失。正如傅盛所表達的:大模型是公有數據的縮略圖,但是公有數據解決不了所有流程。

架構在大模型之上,即使是在細分場景上的創業,或對已有場景效率的提升,都能帶來新的機會。這就是創業的價值所在。

開放API端口,讓大模型變得更加易用。“任何技術的突破都會存在明、暗兩條線。”瀾碼科技創始人、CEO周健說,“明線是應用場景不斷被解鎖,暗線是技術應用的成本下降、技術走向平民化。”在他看來,大語言模型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將使得NLP能力可以如同云計算、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樣,可以被隨需取用。更重要的是,其使用成本將大幅下降,這會改變很多商業邏輯。“對于軟件產業來說,大模型讓軟件的邊界變得更加靈活,可以使用自然語言進行交互。”

瀾碼科技作為大模型產業中的中間層創業公司,就是基于底層的?語?模型,為企業提供智能體應用平臺。通俗一點來說,可以將之理解為提供一個基于大模型的“AI中臺”,讓企業實現智能調用智能體。例如,瀾碼科技內部開發了一個行程安排助手,通過分析用戶的郵件、微信聊天記錄,就能給出下周的行程安排。

在通用大模型上搞不過大廠,創業公司們只好一邊拓展新的業務場景,一邊也“卷”起了垂直行業大模型。

實際上,對不少行業應用場景而言,通用大模型也并非全然適合。程浩就曾指出,這方面更核心的問題是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Know-How”,而這更多地是在企業自己的私有數據庫里。

達觀數據副總經理呂文超曾告訴「市界」,對于其服務的多數金融客戶而言,使用大模型,基于公網調用數據是具有數據安全問題的,同時,出于成本以及和行業場景更好地結合這方面的考慮,它們對大模型私有化也提出了要求。對此,達觀數據也進行了可私有化部署的“曹植”大模型的研發。

在自動駕駛領域,毫末智行也在今年上半年,發布了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中文名為“雪湖·海若”。

通義千問大模型發布時,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CEO張勇曾說:“所有行業、所有應用、所有軟件、所有服務都值得基于新型人工智能技術、基于AIGC各方面技術支撐、大模型支撐重做一遍。”對于垂直行業中的龍頭們來說,這同樣也是不應該錯過的機會。越來越多的腰部公司,也加入了垂直大模型的賽道。

“GPT”的前綴,開始五花八門,變得越來越豐富。今年5月,學而思宣布進行自研數學大模型MathGPT的研發,面向全球數學愛好者和科研機構。半個月后,深信服發布了國內首個自研安全大模型,成為安全領域GPT技術應用首秀。在房地產領域,我愛我家聯合第四范式,推出了業內首個房產經紀大模型。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醫聯率先推出了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

事實上,這是大廠們也關注到的趨勢。百度、阿里的通用語言大模型,也已經邁入了各行各業。6月19日,騰訊云的大模型終于揭開了面紗。但這次,它并沒有發布一個類似ChatGPT的通用大模型,而是將重點放在了行業大模型上。騰訊云公布了其MaaS全景圖,依托騰訊云TI平臺打造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面向金融、文旅、政務等十大行業,提供了超過50個解決方案。

大模型卷向了千行百業。有業內人士表示,接下來,行業大模型或將迎來一波發布的高潮。

大模型泡沫或許存在。但程浩認為,如果真能實現落地,泡沫也終將消失。陸奇也提出,當前 AI 大模型時代還處于早期階段,經過高速增長之后,泡沫破裂將是必然現象,然而,在泡沫破裂之后,新的黎明將降臨;屆時,新一代更強大的企業將從破碎的泡沫中崛起,占據產業制高點。

除了具備先發優勢的企業外,對于其他創業者來說,做不成平臺級的公司,只要對行業場景的理解能力更強、落地能力更強,未來的商業空間也就越可期待。

即使能像光年之外一樣,及時被大廠收購,也未必不是一條很好的路。

(作者 | 楊 潔,編輯 | 孫春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