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7日下午,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一級作家馮玉雷應邀在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作了題為“玉器符號功能的形成及演變”的學術講座。
馮玉雷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連續不斷的編碼史:從最初對食物的甄別到鉆木取火,從石器、工具的使用到各類裝飾品的搭配,從陶器的創造到玉料選擇、玉器制作,都是符號與功能的關系協調。華夏文明中編碼系統最發達、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玉器符號系統,它們最能體現中華文明特色和東方人性格。
隨后,馮玉雷通過解讀各遺址出土的帶有神像形紋的玉器,對比了不同地域文化中出現的“物精”崇拜和“天精”崇拜現象。前者意為崇拜動物,后者則表示崇拜天體。馮玉雷在闡述過程中詳細解釋了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及西北齊家文化等各個時期高級別玉禮器造型及形紋的內涵,同時介紹了其他玉學家對玉器的相關“解碼”成果,比如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資深玉學家鄧淑蘋先生在《觀天思地、崇日拜月-齊家文化玉石器的神秘性》中認為鑲嵌在玉璧、聯璜璧上的綠松石象征太陽、月亮。
馮玉雷還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用玉特征為例介紹了玉器組合形成的符號系統。最后,他聚焦于造字與習俗中的玉文化,指出玉文化符號意義的深厚底蘊與蓬勃活力。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資深玉學家郭大順先生在討論環節發言,認為馮玉雷的講座引用資料豐富,解讀有新意,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努力拓展玉學研究領域,努力在玉學界和符號學界之間搭建橋梁。陜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玉學家劉云輝先生認為,馮玉雷雖然以文學創作為主業,但幾十年來在玉文化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從這個講座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玉器研究的學術性和規范性。
最后,馮玉雷耐心解答了外國語學院張碩等教師和線上聽眾的問題。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荊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