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屏邊縣首屆“味道屏邊”美食文化節舉行,苗族服飾賽裝活動尤其吸引觀眾眼球,“苗族刺繡”的魅力也再次精彩呈現。
(相關資料圖)
苗族刺繡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因苗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但以世代口耳相傳的苗歌、傳說以及苗繡作為民族文化傳承手段,苗繡之上,也記述著苗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繡莉豐鄉:民族工藝制品傳習所
繡莉豐鄉,是滴水苗城景區內一家民族工藝制品廠,廠家開發、設計、制作,經營著許多旅游產品,除了傳統苗族服飾制作以外,產品也包括手包、錢包、單(雙)肩包、桌布、抱枕等家居用品,以及一些創新的工藝品。近日,記者采訪了該廠的負責人候振偉。
侯振偉,是縣級民族刺繡工藝傳承人,與作為州級傳承人的妻子陶瓊莉在2011年開始經營這家“繡莉豐鄉”,所謂制品廠不過四層小樓的一樓兩間、二樓一間的“小繡坊”,一樓做產品展示,二樓則是堆滿物料和縫紉機的工作間。
立志將屏邊苗繡工藝揚名,是候振偉建廠的初衷,“讓更多人熟知,讓更多人愿意學習、傳承這一即將被遺忘的技藝。”他說,“2011年新建繡莉豐鄉的時候,還是非常艱難的,經過10多年的經營,從一開始每個月僅有幾個訂單,到現在幾乎每周都有訂單,而且有更多的苗族婦女愿意重拾手藝,加入到工廠里。”
在一樓的繡品展示間,候振偉興致勃勃地介紹各種繡法以及紋飾圖案傳遞的意義,他雖不會刺繡,但對苗繡技藝非常熟悉。
五種繡法展現美麗服飾
據他介紹,目前他們掌握的苗繡繡法共有五種,稱為梳子繡、數紗繡、漢繡、剪布繡、纏繞繡。
“數紗繡”是苗繡中較簡單的一種繡法,即我們平時所稱“十字繡”,苗語發音是“撈陡”,大意是“點點滴滴”,該繡法“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繡錯一針,整個繡圖就會變形或錯位。
第二種繡法“梳子繡”,苗語稱“撈哈”,大意是“用梳子梳理”,這一項繡法繡時要數針數,花型十分均勻,“就像老一輩犁地一樣,一點一點規整地耕耘。”候振偉一邊讓妻子展示繡法一邊在旁介紹。
五種繡法中,唯一一種需要先做圖形再繡的針法,叫做“棒刷”,大意是“漢族的花”,起源于漢族,也稱“漢繡”,該繡法的所有構思基本上都是在仿造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比較寫實。
第四種和第五種繡法,叫做“布花”和“纏繞繡”,是其中最難的,也是快失傳的兩種繡法。“布花”苗語念作“棒陡”,它的主圖是用布做出來的,也就是說完成一副“布花”需要兩塊布重合在一起,一塊底色背景,再將另一塊剪出圖案,并用針將剪好的圖案一點點縫起來,最后在鑲上彩色的線來做點綴,因此漢語也叫“剪布繡”。“纏繞繡”是最難的一種繡法,它的針腳是一點一點纏繞起來然后再繡上。
(縣級民族刺繡工藝傳承人侯振偉)
(州級傳承人 侯振偉妻子陶瓊莉)
候振偉: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學習苗繡
候振偉拿出幾塊繡片,介紹著上面的故事,“不管何種繡法,都是苗族祖先智慧的結晶,上面記述的故事,構思都是來自日常生活、戰爭和傳說,記錄了苗族祖先生活的點點滴滴。”他說,“苗繡的圖案都深深地印刻在苗族婦女的腦海當中,代代相傳,拿起針線就可以下針繡。”侯振偉介紹到,2022年底,“屏邊苗族刺繡”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個消息讓我們這些手藝人十分振奮。”他說,“穿在身上的苗族服飾,一般都帶著一定含義,如祈福、辟邪等,以表達對故土、前輩的緬懷。”
苗繡不僅是文化的傳承,可以說也是苗族婦女的工作,如候振偉的繡坊,在給工藝品廠帶來效益的同時,也為一些賦閑在家的苗族婦女提供了一個工作的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學習苗繡,是侯振偉夫妻共同的愿望。
近年來,屏邊縣充分挖掘苗族刺繡文化價值、經濟價值,首先是出臺非遺傳承人管理和績效考核辦法等制度,明確獎勵標準,鼓勵非遺傳承人通過收徒授藝、集中培訓、直播授課等方式,持續建強傳承人隊伍,成立苗族刺繡協會,常態化開展“最美繡娘”評選活動;其次,屏邊縣通過構建“企業下單+合作社接單+家庭繡夢工坊出單”生產模式,幫助繡娘在家門口就業;最后,屏邊縣積極參與各級別博覽會、刺繡展示評比等活動,在省、州級刺繡展示評比、學術交流中獲獎10余次,不斷提升屏邊苗繡知名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