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新國
【資料圖】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長沙銅官窯,始于初唐,興于中唐,衰于五代時期,制瓷歷史二百余年。它因戰爭而起又因戰爭而衰,在燦若晨星的歷史長河中,猶如流星從眼前掠過,但它的光亮曾經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那些源于陶土、塑于人工、溶于水火、成于天意的一件件陶瓷器,歷經千年不變不腐,給后人留下了耐人尋味、抹之不去的文化符號,留下了無比寶貴、賡續前行的“精神密碼”。
讓我們踏著長沙銅官窯遺址的足跡,沿著長沙銅官窯陶瓷文化的脈絡探尋和解讀千年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首先來看長沙銅官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一千二百多年前,長沙銅官窯的窯工首先打破了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創造性地燒出了釉下多彩,同時采用文字、繪畫和模印貼花作裝飾,開發出了“造型美觀,裝飾雅致、釉色勻潤、工藝多樣、題材豐富”的陶瓷新產品,靠著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創新思路,靠著個性訂制、經濟實惠的營銷策略,使其產品在當時就走向了世界,遠銷29個國家和地區。
長沙銅官窯的窯工不僅在歷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而且寫情詩打廣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
唐代民風開放,男女對于愛情的追求也更為直白和大膽。長沙銅官窯的陶瓷器上就出現了許多朗朗上口的關于愛情的詩句。這些情詩大多從女性視角出發,以第一人稱的手法生動描寫了思君心切的細膩情感。
這些情詩在形式上采用“賦比興”的手法,在內容上卻以寫實為主,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毫不造作。但由于這些詩歌不收錄于古代詩集,只出現在長沙銅官窯的瓷器上,所以后人稱這些詩歌為《唐詩的棄兒》。千年前的長沙銅官窯,以瓷器載體,并賦予了“文創”的色彩。另外長沙銅官窯還第一個涉足商業廣告語,卞家的碗上寫“卞家小口天下第一”,許家的瓶上寫“許家絕上一升茶瓶好”,諸如此類的廣告詞還有很多,所有的廣告詞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優勢。唐代的瓷器市場,商戰風起云涌,為了更好地打開海外市場,有些瓷器上還顯現出諸多異域文化元素,這在當時都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來看長沙銅官窯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從長沙銅官窯的考古發掘來看,不但每處龍窯的窯主不同,有樊、鄭、卞、趙、李、周等十多個姓氏,而且每處龍窯出土的文物器型基本不一樣,有的以生產執壺為主,有的以生產小動物為主,有的以生產碗碟為主,每種器形都有集中出土的地方,由此可見當時的窯工制作陶瓷器是有明顯分工的,每家每戶做的東西都有自己的主打產品,如朝鮮出土的長沙銅官窯執壺上書寫有“鄭家小口天下有名”,這就說明鄭家以生產執壺為主的。目前有出土和出水的碗上書寫了“卞家小口天下第一”,“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記”等廣告語的,說明卞家和樊家是以生產碗碟為主的,還比如有的壺上題有“趙家注子”和“張注子”的,說明趙家和張家是以生產酒壺為主的。
但在對外銷售方面,卻能夠整合各自的資源,統一打包銷售,1998年一艘唐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被打撈出水,連同沉船一同打撈出水的六萬七千多件文物,重達25噸,其中五萬六千五百多件都是長沙銅官窯的瓷器,該批瓷器涵蓋長沙銅官窯出土文物共70種器類的百分之九十五,絕大部分為碗類,其他如執壺、罐、瓶、盞、托、洗、盒、碾、唾壺、燈具、香爐、玩具等,毫無疑問船上裝載的這批陶瓷器是每家每戶集合起來的,窯工們既分工又合作,抱團取暖,開辟了陶瓷器銷售的大好市場。
再次來看長沙銅官窯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唐朝是個十分開放的國度,政府不但鼓勵對外交往,還為促進國際貿易的繁榮發展,設立了互市監、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同時對外籍商人在政策上也有優待,形成了一時間商賈云集、貿易繁榮的局面。長沙銅官窯的窯工十分善于把握機遇、抓住契機,依照受眾的喜好來,對于輸出到阿拉伯地區的瓷器,長沙銅官窯窯工使用模印貼花技術模仿當地金銀器皿以及地毯織物上慣常使用的獅紋、對鳥紋、椰棗紋、胡人樂舞紋等具有阿拉伯風格的圖案紋飾,以此獲得阿拉伯地區消費者的喜愛。唐朝佛教盛行,受其影響,東亞、南亞,東南亞等地佛教十分流行,銅官窯便將佛教文化納入裝飾題材,根據佛教典故將蓮花、桫欏樹、摩羯等佛教圖騰裝飾在陶瓷器物上。1983年在長沙窯窯址出土的畫有金發女郎頭像的器物殘片,用阿拉伯文寫的“真主真偉大”的瓷瓶,上面的紋飾就是典型的外銷瓷圖案。1998年打撈出水的“黑石號”沉船上的長沙銅官窯瓷器上有大量帶有阿拉伯風格的圖案和裝飾,由此可見當時的長沙銅官窯窯工完全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先進的理念,瓷器的外銷已經不是簡單的經濟貿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外銷的陶瓷器上既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也有不少西亞文化元素,完全體現了他們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使得處于內陸腹地、周邊沒有天然出海口的長沙銅官窯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外銷型瓷窯,從而創造了唐代彩瓷發展的輝煌歷史。
從次來看長沙銅官窯自律自信的進取精神。與長沙銅官窯同一時期的窯口還有不少,比如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它們的燒制技藝也很成熟,制造的瓷器也很精美,唯一只有長沙銅官窯的瓷器題寫了詩文和名言警句,目前從長沙銅官窯瓷器上發現的最為常見的有“懸釣之魚,悔不忍饑”“羅網之鳥,悔不高飛”“人生誤計,悔不三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的是勸誡世人勿有貪念,免遭惡果;有的是告訴世人只有生活在好的環境中,才能得到健康成長。一千多年前,長沙銅官窯的窯工們將古訓、警句題寫在作為茶酒具的執壺上作為裝飾,既教化世人又鞭策自己,不應該受利益和權勢的誘惑,要知道它們的背后都有看不見的“魚鉤”,也許在突然之間就成為了“懸釣之魚”或“羅網之鳥”。再看長沙銅官窯瓷器上的廣告語則體現了窯工們的無比自信,“鄭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滿天下無口過”等,隨著越來越多的長沙銅官窯瓷器被發現,讓我們對長沙銅官窯窯工的思想境界也就有了更加全新的認識,他們自律自信,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的欲望,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制瓷上,獲得了瓷器燒制的最高境界。或許就是這些名言警句,才讓他們沒有固步自封,通過標新立異的大膽思維,使之生產的陶瓷器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香餑餑。
最后來看長沙銅官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人說在長沙銅官窯窯址挖出來的陶瓷器,粗看起來蠻好的,細看就總有一些問題。什么原因呢?因為瓦片堆里堆積的都是經過當時窯工檢驗不合格的產品,丟棄的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瑕疵,導致在窯址范圍內只乎找不到一件十分完好的瓷器。而早幾年在長沙萬達廣場開挖基礎時發現的長沙銅官窯瓷器就不一樣,只要挖掘的時候小心一點,不去碰壞它,幾乎件件是完好的,為什么呢?因為這里是長沙銅官窯瓷器銷出去的中轉站,產品都是經過嚴格檢驗的。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長沙銅官窯窯工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不合格的產品絕不外銷。
長沙銅官窯對產品形式的追求也是趨于完美的。為了打開銷售市場,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贏得消費者的喜愛。生產的器物種類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多的,也就是說消費者喜歡什么或者說生活中需要什么,他們就生產什么,從目前的統計情況來看,其種類共有70余種,有壺、瓶、杯、盤、碗、碟、硯、盂、壇、薫爐、脈枕等。裝飾的方法也是最多的,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貼花、題寫詩文、彩繪、刻畫花、印花和鏤空等裝飾技法。器物的造型也是最多的,除了常見的圓形外,還出現了瓜蒂形、花形、梭形等極富個性和裝飾性的器物。還有傳說為了燒制出銅紅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長沙銅官窯窯工敬業、執著、專注、創新的操守,形成了唐代窯工的工匠精神。
文化之蘊,歷久彌新。千年長沙銅官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撐。當今社會,經濟轉型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大國競爭白熱化日益明顯,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精神食糧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中華民族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