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范芮菱
龍舟競渡,粽艾飄香……6月22日,農歷五月初五,又到一年端午時,為了充分展現端午傳統文化的魅力,瀘州多地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
“先弄棉花,再撒香藥,將棉花和布包得緊緊的,最后用針線把這塊兒纏緊,這就是做‘頭’的一步。”在納溪區上馬鎮上馬社區的農家小院里,77歲老人趙淵明正在教孩子們怎樣制作一個“香猴子”端午香囊。
(資料圖片)
在趙淵明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巧思,一只只各具特色的“香猴子”端午香囊逐漸成型。隨后,大家又開始學習制作簡易荷花燈。
西南醫科大學龍舟隊。西南醫科大學供圖
對于西南醫科大學龍舟隊來說,這個端午節很不一般——他們將代表瀘州,參加于6月23日至24日在尼泊爾博克拉舉辦的首屆“中尼友誼龍舟賽”。
“隊員們都非常振奮,希望能在比賽中賽出風格、賽出水平、賽出氣勢,用體育架起中尼友誼的橋梁。”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劉昊說。當前,隊員們正在全力訓練,力爭賽出好成績。
該校國際教育學院還組織15名國際學生參與“粽葉青青端午至,紙間躍然中華情”剪紙體驗活動。
來自孟加拉國的國際學生永樂擔當了本次活動的“文化大使”,她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和故事向同學們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傳統習俗,國際學生們紛紛給出了自己對端午的了解。
蠟染“粽子香囊”。張勛 劉媛 傅澤瑞 攝
在瀘州市古藺縣箭竹苗族鄉,苗家阿姐們正在一起忙碌著包粽子、縫制蠟染“粽子香囊”。
處理過后的蠟染土布,繪制上苗族傳統圖案,再用刺繡點綴上不同的顏色,風格獨特。隨后填充好棉花和中草藥,縫制成粽子模樣,和食用粽子放在一起相得益彰,有著濃濃的端午氣息。
“這是苗家蠟染粽子香囊,它用了蠟染技藝,在蠟染基礎上用刺繡對其進行點綴,讓它顏色更好看。香囊不僅有安神驅蚊作用,還有傳達情誼、寄托祝福等美好寓意。”箭竹苗族鄉蠟染技藝人侯松介紹。
箭竹蠟染“粽子香囊”所用的是中國民間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紡織蠟染技藝。為了挖掘和傳承本地苗族非遺文化,箭竹苗族鄉打造了苗族非遺體驗基地傳統工藝制作坊,成為周邊群眾體驗傳統民族手工藝的好去處。
龍馬潭區金龍鎮中心校學生正在縫制端午香囊。楊尚威 攝
端午節前夕,龍馬潭區金龍鎮中心校教師劉洋帶領學生們縫制端午香囊,感受中國傳統民俗,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手指舞動間,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香囊被縫制完成,學生們在歡聲笑語間,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學習并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為了營造溫馨端午民俗氛圍,江陽區華陽街道瓦窯壩社區則開展了“濃情端午,愛滿社區”傳統文化活動。
一大早,居民們就來到活動現場包粽子,從裝米、裹粽到綁線,多個步驟一氣呵成,不一會兒,一個個精致的粽子就誕生了。現場還設置了套圈游戲,到處都彌漫著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