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疫情、成本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國光伏新增裝機87.4GW,其中地面電站36.294GW、分布式光伏51.114GW,占比分別在41.52%、58.48%。在很多從業者以及分析機構看來,這個數據并不理想,尤其是地面電站進展不及預期。但進入2023年后,隨著雙碳進程加快、疫情管控措施放開以及產業鏈價格回歸理性,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熱情正被重新點燃。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全國新增光伏裝機61.21GW,較去年同期增長158%。而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2023年初至今,全國范圍內涉及光伏的大型新能源項目簽約規模已達77.796GW,其中光伏規模42.116GW,同比增長86%,總投資額更是超過4688億元。
若是綜合分析簽約數據,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大型電站項目開發特征已經非常明顯,其一是央國企電站開發商已完全占據主導地位;其二是多樣化的電站開發格局已基本成型。
(資料圖)
國字號屬性愈發明顯
央國企簽約占比高達97%
“雙碳”目標提出后,加速布局新能源產業成為央國企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國資委2021年下發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更要求“到2025年,中央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比重不低于30%。”
在此背景下,以“五大六小”為代表的央國企軍團開啟了圍繞光伏電站,特別是大型電站為主的“跑馬圈地”運動,北極星數據庫顯示,2021年初至2022年底,央國企涉光伏的大型新能源項目簽約規模占到總簽約量的70%左右。進入2023年后,隨著上中游光伏價格的回落,央國企簽約占比進一步擴大,統計顯示2023年初至今,由央國企或央國企牽頭的簽約項目占比已提升至97%。
具體來看,在年初至今的77.796GW總規模中,排除以“國+民”、“國+國”聯合投資模式簽約的33.96GW外,央國企軍團已簽約涉光伏的新能源項目(以下簡稱“新能源項目”)41.636GW,其中光伏規模21.356GW,總投資超過2138.358億元。
其中,國家能源集團憑借9.436GW新能源簽約總量、4.936GW光伏簽約量遙遙領先。作為 “新電力一哥”,國家能源集團早在2020年便宣布“將大幅提升光伏裝機規模,未來五年計劃新增25-30GW”,進入“十四五”后,該目標提升至50GW。今年年初,其提出的“41663”總體工作方針更是將“以多元快速保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作為重點發展路徑之一,并宣稱“要堅持多元化、快速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新能源,舉全集團之力加快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
公開數據顯示,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推進工作成效確實顯著,2022年其光伏裝機16.4GW、同比增長91%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裝機規模同比增長超30%。在前不久公布的青海第三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清單中,國家能源集團也奪下4GW規模,僅次于國家電投。
云南能投、新疆能源集團緊隨其后,分別簽約新能源項目5.56GW、5.32GW。作為盤踞地方的國企巨頭,在新能源電站資源爭奪戰中的先天優勢分外明顯。就統計數據而言,云南能投簽約項目均位于云南省內,建設地點覆蓋楚雄、文山、曲靖、西雙版納、臨滄、怒江、保山、迪慶等州市;新疆能源集團則與新疆阿克蘇地區行署簽訂2×66萬千瓦超超臨界煤電機組及4GW新能源項目合作協議,據悉,該項目投資額高達235.0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華能、中能建、中電建、中核以及航天科技等一眾央國企也正奮起直追,截至目前,上述企業可統計的新能源簽約規模均在2GW-4.5GW之間。
電站開發格局基本成型
一體化、制氫、復合項目勢頭迅猛
“十四五”時期,我國大型電站項目開發的第二大特征便是多樣化的電站開發格局,除普通地面電站、大基地開發模式外,“兩個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以及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光伏復合項目開發模式在政策加持下,規模加速擴張。
分類型來看,已明確簽約規模的源網荷儲一體化及多能互補項目共計15個,總規模31.5GW。新疆地區是該類項目主要聚集地,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華能、中核均在新疆圈定開發規模。
其中,國家電投新疆能源化工更是攜手組件制造商海泰新能與新疆木壘縣人民政府簽訂投資框架協議,計劃共同出資160.5億元開發3GW風光項目,配套建設儲能75萬kw/300萬kwh,同時,海泰新能還將斥資3億元建設1GW光伏組件制造廠、2GW光伏支架生產廠。
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共計11個、總規模18.76GW,項目分布于內蒙古、河北、新疆、吉林以及江蘇5個省區。
(點擊看大圖)
其中,內蒙古最受青睞,共吸引中能建、中電建、國家電投、中廣核以及國富氫能、中國天楹等多家企業1159.92億元資金投入。
作為我國風光資源第一的地區,內蒙古在發展綠氫產業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也更為“大膽”。作為對比,國家層面出臺的氫能產業頂層設計《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但內蒙古氫能規劃遠超該數字,內蒙古2022年明確,2023年實現年產綠氫7.2萬噸,規劃到2025年,綠氫供給能力達到50萬噸,氫能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以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牧光互補形式簽訂的光伏復合項目共計12個、總規模6.896GW。這類項目建設地點呈現“多點開花”特點。數據顯示,2023年初至今,浙江、廣東、湖北、湖南、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9個省市均有光伏復合項目簽訂。
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國家電投雄安能源和烏魯木齊聯塑班皓新能源聯合簽訂的“270萬牧光互補+30萬光熱儲能一體化能源示范項目”。據悉,該項目位于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北部沙漠,項目計劃建設30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及270萬千瓦光伏項目,光伏與儲熱型光熱發電站規模為9:1,總投資額達154.5億元。
2023年初至今新能源項目簽約詳情如下:(點擊看大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