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頭條 >

世界觀察:從「旅游紅」到「會展紅」,長沙用一座城來構建「人貨場」

2023-07-05 08:30:46 來源:螳螂觀察

這兩年長沙讓全國重新認識到了什么叫“紅”,總要去一趟長沙吧!?成為熱搜榜常駐,更是霸榜某紅書搜索量最高的的10大熱門城市三個月之久。


(相關資料圖)

從年初的地鐵單日客流連續三周刷新紀錄,到五一期間創下的“全國地鐵客流強度記錄”;再到端午期間,長沙高鐵南站到發旅客達40.1萬人次,創建站歷史新高。

長沙的“旅游紅”讓人嘆為觀止,但你*不知道,長沙不只有著不俗的“旅游人氣”,還有著超高的“會展人氣”。6月29日至7月2日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召開,吸引了來自非洲的53個國家和8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多個紀錄也在此次博覽會中誕生。

而“會展”也正在成為構建“長沙style”的新要素,“辦一個展、興一座城”、“來長沙、看世界”不止是說說而已。通過一次次會展,長沙所表達出的不僅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經濟業態”,更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思路”,或者說,長沙正在用一座城來構建全新的“人貨場”平臺。

01 成就會展高地新城的長沙故事

在德國有位經濟學家曾表示“如果一個城市辦會展,就相當于一架飛機在這座城市上空撒鈔票。”可見一次會展將會為一個城市帶去多大的機遇。

在歐美,會展也通常被當成“城市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風向標、助推器”,更是被視為“城市的面包”。這是因為會展業的發展對交通、通訊、住宿、餐飲、旅游、購物、貿易、廣告、印刷、物流等相關行業都有很強的聯動性。

現階段,一個城市所能承接的會展規模,已經成為衡量一座城市影響力水平、國際化程度等指標的重要參考。例如美國的紐約、德國的漢諾威、英國倫敦以及中國上海等地,早已都是享譽全球的會展城市。

如今,另一座屬于中國的會展名城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那就是“星城長沙”。而關于長沙是如何快速成長為一個新興的會展城市的,還需要從2016年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建成說起,同時也相當于拉開了長沙會展新城建設發展序章。

這座占地面積約800畝,總投資約57.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44.5萬平方米的綜合性會展中心,在過去多年來已承接包括各類展覽、會議活動超350場次,接待參展人流量約1300萬人次,實現展覽面積約730萬平方米,達成交易額近萬億元,展會1:9經濟溢出效應明顯。

其中就包含世界計算大會、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湖南國際工業陶瓷展覽會、中國(長沙)國際軌道交通展覽會、中國(長沙)醫藥博覽會及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三屆中非經濟博覽會”等一系列國際性展會。

在今年下半年,還會有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餐飲博覽會、第三屆湖南(國際)通用航空產業博覽會、第六屆中國(長沙)國際綠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博覽會暨世界建造業大會、第二十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等一系列的展會登錄長沙,登錄長沙國際會展中心。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長沙能在十年間如此高效地為自己打造出一張全新的“會展名片”?其實從上面的會展行業就能看出端倪,長沙十分聰明地選擇了先從“熟人”下手,無論是工程機械、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行業都是長沙及周邊地區的優勢產業,從本地優質產業著手,以勢能推動效能,這便是長沙會展新城快速建立的由來。

但以上這些都是長沙成就“會展名城”的表象,其背后的真實內核則在于長沙的“城市平臺化”。

02 從“秀場”變成“生態場”,長沙構建“城市人貨場”

隨著早些年阿里新零售概念的出圈,“人貨場”的概念也被越來越多人接受認可。而長沙打造“會展經濟”的背后正是對“人貨場”理念的一種全新應用,即“城市平臺化”。

具體來看,首先關于“人”。在“人貨場”理論中,人指的是“商家”和“目標客戶”。

在傳統的商業環節中,這個兩個群體相對分散,于是也就有了互聯網平臺的出現,將貨與人即“賣家”與“買家”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而長沙則是以城市承擔了平臺職能,以會展為媒介,促進了更多無法在普通平臺完成的經濟貿易。像今年5月的長沙國際功能機械展,就匯聚了全球1502家企業參展,中非經貿博覽會參展商超1350家,比上屆增長了55%。

另外,在傳統消費場景中,“買家”和“賣家”兩者的身份很容易區分,而長沙所建立的“城市級平臺”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則是,通過會展的形式,將兩個身份進行了“融合”,讓來者既是買家又是賣家。

例如在此次“中非經濟博覽會”上,我們能看到大量來自非洲的參展商會選擇在空閑時間不斷穿插在各類國內品牌的展臺中間,很顯然在本次會展上,他們除了銷售自己本國的產品外,對于中國的產品也有著極大的興趣。

一位來自尼日利亞的參展商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表示,“什么是好產品?我們不會去在乎品牌,只會關注兩個維度,一是產品質量,二是我們那有沒有。而中國有著許多優質且新穎的產品,正是我們需要的。”可見,長沙正以展會之力打破“人”的邊界。

其次,則是“貨”。通俗來說就是你能為用戶提供什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及服務形態開始出現,但絕大部分都是基于已有業務,或者已有產品的組合、延展、細分。

然而,縱觀全球市場還有許多產品因物流、交通等各樣問題,使得其觸達能力有限。而長沙則通過會展打通了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如此次中非經貿博覽會上,讓國內消費者不出國門,便能體驗到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精油、贊比亞的寶石、埃塞俄比亞的咖啡、津巴布韋的木雕、肯尼亞的鮮花、南非的葡萄酒、盧旺達的辣椒、加納的乳木果油、塞內加爾的化妝品等等。來自29個國家的1590項展品,較上屆增長165.9%。

目前,大會已征集到擬簽約和對接的合作項目156個,金額超100億美元。項目廣泛覆蓋貿易、投資、工程承包和戰略合作等類別。

最后,則是關于“場”,如果你以為場是一個個會展,那么就大錯特錯了,長沙已經通過會展的形式,將“賣場”轉向了“生態場”并實現了常態化。

例如2007年起袁氏種業深度參與援非農業項目。而中非經貿博覽會則成為推進器,在2019年和2021年兩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袁氏種業分別與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國相關部門和企業簽訂雜交水稻合作協議,助力非洲國家解決糧食供給問題。

又比如,長沙高橋大市場作為承接中非經貿博覽會的“中非經貿合作示范園”,2022年高橋大市場從非洲進口咖啡豆達1000萬美元,預計今年將增長至2000萬美元。此外還打造建設各類中非經貿綜合服務平臺,引進中非經貿企業1000多家。2022年,高橋大市場實現對非貿易額32.7億元,同比增長325%。

總之,在長沙一個個展會不僅是從“秀場”變成一個個“賣場”,如今更是憑借對產業縱深的打造,使得一個個展會成長為了“生態場”,通過一次次展會,來長沙不僅僅是看世界,更能體驗世界。

03 長沙成就“會展新城”少不了的先決條件

那么為什么會是長沙?長沙打造會展新城的步子又是如何走出來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長沙從本土優勢產業出發,建立起豐富的會展經驗,再由點至面鋪開,于是就形成了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瞄準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長沙會展業全面融合“1+2+N”先進制造業集群謀項目,大力推進會展產業集聚區建設,促進會展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在今年發布的十大展覽項目和十大會議項目中,包含工程機械、通用航空、自主安全計算、食品餐飲、中醫藥等本土優勢產業。

如今長沙更是已構建形成“一核引領、兩區聯動、多點支撐、區縣協同”的大會展布局。

其二,長沙為了迎合中部區域發展的大勢,近年來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會展上下游集聚發展,突出全產業鏈扶持。

如2022年長沙市政府辦公廳就正式印發《長沙市推進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措施》共包括九部分,首次正式提出著力打造具有全省輻射力的功能完善、業態完整、聯動高效的會展產業生態圈,將長沙建設成為設施一流、品牌匯集、服務優質、環境優良的國際會展名城。

作為長沙*聚焦會展全產業鏈的政策文件,明確長沙會展業發展方向的同時,也表明長沙市委市政府對會展業的重視與支持。

其三,長沙對標國際會展一流服務標準,持續提升會展公共服務、專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水平,著力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會展營商環境,構建良好會展產業生態。

像在以往幾屆長沙工程機械展上,除了展會本身出圈,近千人的橙色志愿者服務團隊,穿行在展館內外,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比如此次中非經貿博覽會來看,其志愿者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專業培訓后上崗的。整體專業基礎好、綜合素質高、溝通能力強,既成為促進中非貿易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也是服務大會活動的重要人力保障;縣市監局派駐專人進入中非經貿博覽會的專班進行現場辦公,現場排查場館是否存在假冒偽劣商品、不明碼標價、缺斤少兩等情況;消防救援大隊嚴陣以待,確保展會期間社會面火災形勢可控安全。

也正是產業端的布局和完善、政策上的跟進與扶持再加上創新的會展服務能力,為長沙構建出了*競爭力的會展模式。當前,長沙仍在加速會展新城建設腳步,高標準、國際化成為長沙打造會展營商環境,構建良好會展產業生態的長遠目標,邁向“國際會展名城”長沙底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