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游覽 記者 陳晨 攝
近日,“青海湖環湖360公里都被鐵絲網圍起了”引發熱議。而在一片質疑聲中,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生態專家彭奎認為:“青海湖周邊的草場圍欄早就存在,和最近其他幾個景區曝出來的‘修墻’封閉景觀,有本質性的不同。”
(資料圖片)
作為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如何在保護和發展中取得平衡,當地也在不斷探索。2022年青海湖國家公園進入創建階段,這也是青海省正在創建的第3個國家公園,努力推動青海湖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青海湖景區 供圖
私設“景點”之痛
青海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陸湖泊的典型代表,是水鳥重要繁殖地和遷徙的主要節點,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屏障,被稱為我國西部“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游客、公眾對我們有誤解,青海湖的圍欄其實存在很多年了。”青海湖景區相關工作人員說,游客自駕環湖是不收費的,近距離到青海湖邊,需要從二郎劍景區購買門票進入。
青海湖地域廣闊、環湖線路長,涉及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下的共和縣、剛察縣、海晏縣。
青海湖景區 供圖
早些年,環青海湖周邊有許多草場,草場被劃分成一個個的區域,分屬不同的牧民,草場有進出通道。近年來,為招攬游客,部分牧民私自打開通道,讓自駕游客前往青海湖邊,草場經車輛碾壓后,因高原生態脆弱,恢復過程較為漫長。
長期以來,私設“景點”是青海湖旅游的痛點所在,往往也是旅游亂象中輿論關注的焦點。據新華網報道,早些年,每到夏日旅游旺季,青海湖周邊總會冒出數量龐大的私設“景點”,總能看到有人拿一面旗子站在路邊,就能把不明情況的游客領向自家開設的“油菜花海”“沙雕城堡”“青海湖觀景臺”等私設“景點”。
為什么青海湖是私設“景點”的重災區?據青海當地旅游從業者介紹,景區在發展初期,為從景區獲得最大化利益,青海湖周邊一度出現大量投資商及當地群眾在景區周邊私開通道、亂搭亂建、無序開發利用景區的行為,對青海湖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在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生態專家彭奎看來,“青海湖邊各家草場上私營的帳篷和景區,事實上沒有什么正規的審批手續,但在青海湖旅游發展之初,為了發展牧民經濟,景區當時默認了這一現象。雖然說,這么做的確讓一些牧民增加了收入,但在事實上,住宿、餐飲等旅游經營對脆弱的高原生態環境造成了傷害,也隨之出現了宰客、游客碾壓草場等旅游亂象”。
在西寧經營旅行社的馬先生說:“以前有可以直通青海湖邊的小路,當地牧民以10元、20元的價格租馬給游客,帶路抵達湖邊游玩,但現在不可以了。”他也提到,自駕車環游青海湖不收費,可以遠遠地看到青海湖。旅行社在操作經典旅游線路“環青甘大環線”時,有時候并不會進二郎劍景區,而是選擇附近地勢較高的山坡眺望青海湖,共和縣境內就有多處高山觀景臺,體驗感也不錯。如果游客想去到湖邊,需要在二郎劍景區購票進入。
戶外愛好者陳光說,大部分環青海湖自駕游客和戶外愛好者不會進二郎劍景區,因為景區面積較小,可體驗的內容也相對有限。青海湖很大,將它當作一個自然背景去看待,反而會感到很壯觀。
創建國家公園的努力
青海湖的屬性非常特殊,它既是景區,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為推動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業健康發展、整合環湖旅游資源、提升青海湖在國際國內的形象,青海省委、省政府決定改革現有管理體制,成立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對青海湖景區進行統一保護、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利用。
近年來,青海湖生態系統不斷向好發展。青海湖無鱗裸鯉(又稱湟魚)從資源瀕臨枯竭恢復為“魚翔淺底”,從2002年到2020年,青海湖湟魚的資源量增加了近38倍;每年夏季,在青海湖鳥島、沙島等地,成群結隊的水鳥在水面游弋歡唱;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增強,極度瀕危動物普氏原羚數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了2020年的2700余只……
2022年,青海省啟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同年,媒體對青海湖環湖周邊的旅游亂象進行了曝光,從青海省政府到景區管理局,以及各地政府,非常重視此事,聯合進行了亂象整治工作。當地將牧民私開的通道用圍欄封了起來,并設立警示牌,加大環青海湖周邊環境保護力度,目標是將青海湖國家公園打造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海湖景區 供圖
“高原生態脆弱,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長達幾十年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青海湖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期,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通告稱,青海湖屬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未經許可禁止擅自進入,保護區的實驗區除駐區單位和居民正常生產生活外,未經許可,不得開展與保護規定不相符的旅游活動。嚴禁環湖地區及周邊群眾未經批準私開牧道,開展騎馬照相、沙灘摩托等經營性活動,對私自違規開設的旅游景點和通向湖邊的旅游通道,執法部門將依法依規取締。公告還稱,正在規劃建設的環青海湖12個觀景點(臺)將逐步開放。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歐陽志云提到,國家公園是水庫、碳庫、“錢庫”,是糧庫的重要保障,是優質生態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地。隨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巨大的生態價值將有望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地區綠色發展,造福當地居民。國家公園具有高品質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為發展以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旅游產業提供了優質資源與機遇。
近年來,青海湖蓄水量增加,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升,生物多樣性資源恢復加快,環境質量顯著提高,為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彭奎看來,“從長遠看,建立青海湖國家公園非常必要,青海湖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品質世界級的生態旅游資源”。
在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整治旅游亂象。由于涉及不同的利益主體,也會給當地帶來一定的陣痛。彭奎贊揚青海當地整治旅游亂象的決心和努力,但他同時提及:“最大的挑戰在于,青海湖國家公園如何體現它的生態價值,如何服務于公眾的需求,如何提升品質讓更多人認可,包括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
2023年端午節,青海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5.1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128.8%。青海湖對游客的強大吸引力可見一斑。
“這個地方真的是太美了,我無法用言語表達青海湖的壯美!”來自廣西南寧的游客黃永玉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她說:“我第一次來青海湖,之前聽說青海湖風景很美,來到這里看見水天一色的美景,魚鳥交融,真的超乎了我的想象。環境也搞得很好,整個景區非常干凈。”
也有一些游客提及,目前,青海湖的正規景區只有二郎劍景區,范圍小,項目也不多,人們可體驗的內容有限。
“‘體驗式’旅游是青海湖旅游未來發展的方向,讓游客在青海湖邊欣賞風景,在牧戶家中體驗藏區文化生活,這可能是平衡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的好辦法,要處理好青海湖周邊牧民群眾、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的利益關系。”青海當地一位旅游從業者有感而發。
青海湖景區 供圖
在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看來,“青海湖旅游存在的私設‘景點’問題和游客對現有景區內容相對不滿的問題,說到底,反映了游客多樣化體驗偏好和目的地旅游產品供給不足間的矛盾,景區在多元化、個性化產品供給上存在不足”。
二郎劍景區的接待設施正在不斷完善。據了解,在累計投資約2.8億元之后,二郎劍景區高品質開園和觀湖國際大酒店開業的階段性目標近期實現。二郎劍景區交通提升整治15.4公里,并提升改造標準化固定廁所5座,木棧道、帳房賓館、餐飲中心、碼頭等設施進一步完善。
青海湖景區 供圖
青海湖景區方面稱,目前,正大力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積極培育并推出了攝影、徒步、觀鳥、戶外露營、婚紗拍攝、自駕和騎行等系列專題生態旅游產品,成功舉辦了“夢幻青海湖攝影大賽”“青海湖全國徒步大會”“青海湖超級越野跑”“青海湖自行車騎行嘉年華”“環湖4+2騎行挑戰賽”“浪漫青海湖集體婚禮”等系列體育文化活動。另外,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依托自然景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旅游+生態”研學產品,陸續推出觀鳥旅游季、生態體驗、高原濕地動植物科普等生態研學產品,努力樹立青海湖生態旅游新形象。
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未來的青海湖旅游會是什么景象?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環湖群眾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培訓為他們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引導群眾向著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拓寬增收渠道。
當地居民也是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當他們了解了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鯉的特性,了解了野生動植物生存需要,對青海湖生態地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會有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
近年來,有關部門經常針對環青海湖周邊牧民開展培訓,目的是提升社區牧民群眾生態文化講解技能,培養一支青海湖牧民講解員隊伍,讓他們成為青海湖生態旅游的向導或生態管護員,更好地宣傳和展示環青海湖世居百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化和生存智慧,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青海湖景區 供圖
“在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關鍵階段,我們按照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宗旨,注重社區參與的重要作用,通過培訓引導環湖群眾以生態保護、生態宣傳、環境教育、自然體驗、生態研學、生態旅游等方式積極參與到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中來,探索青海湖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惠民協同增效實踐路徑,實現青海湖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果共享。”青海湖景區相關負責人說。
彭奎說:“青海湖面臨的課題,不僅僅是要關停掉那些低端的私設‘景點’,而且在于如何重新整體規劃,打造比較豐富的生態體驗和文化體驗產品,用更公益的價格,獲得公眾的認可。”
國家公園作為公共產品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敏燕提到,第一維度是“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和“堅持國家代表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屬于純公共產品;第二維度是“堅持全民公益性”,要求國家公園堅持全民共享,著眼于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展自然教育,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游憩機會。
當然,這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彭奎提到,因為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公園里多種形式的游憩機會將受到一定限制,比如開展區域的限制和訪客數量的控制。同時,如果針對游憩活動收取較高費用則會產生排他性。但國家公園 “堅持全民公益性”的最終目的是向廣大公眾提供公共產品。
彭奎說:“青海湖旅游的轉型之路,絕非坦途。”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生態旅游,在生態旅游過程中提升保護意識、加強生態教育,才能讓游客切實感受到青海湖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