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頭條 >

西周vs東周,西漢vs東漢,北宋vs南宋,一般說法是得名于政權都城的相對位置,洛

2023-07-01 11:47:37 來源:個人圖書館-炫葉楓雪


(相關資料圖)

西周vs東周,西漢vs東漢,北宋vs南宋,一般說法是得名于政權都城的相對位置,洛陽在長安之東,臨安在開封之南。

這是簡單的說法。其實歷史上的主流叫法,基本都是把西漢稱為“漢”或“前漢”,東漢也叫“漢”,如果單論東漢一朝,也稱為“后漢”,也有叫“中漢”的。蜀漢有時稱為“季漢”。而這些朝代的自稱都是“漢”。南朝時期,梁朝沈約所編《宋書》,開始出現“西漢”“東漢”的叫法,但不是正統主流叫法。宋朝歐陽修《新五代史》把十國之一的北漢政權稱為“東漢”(指其占有河東之地)。清末民國之后,“東漢”“西漢”叫法才普遍化。

“西周”“東周”叫法大約始于西晉。杜預注《左傳》時開始稱東遷之周為“東周”。在這之前,“東周”指雒陽周邊地區,“西周”指豐鎬周邊地區;戰國時代還出現了東周國和西周國。

另外提一下東晉。這個叫法并非指建康在洛陽之東,而是指建康在長江之東(江左),類似于“東吳”的東。“東晉”之稱也首見于沈約的《宋書》。東晉朝本身的自稱是“晉”或者“中晉”(陶潛《命子》:「在我中晉,業融長沙」)。這個“中”和“中漢”的“中”一樣,是指“中興”的意思。東晉有時也稱西晉時代為“中朝”或“西朝”,自稱“江左”。

至于“北宋”“南宋”,遼和金曾稱北宋為“南宋”,意思是“本國南邊名叫宋的國家”,比如《契丹國志》:「復自瀛州抵貝、冀、天雄,南宋惶遽,駕親幸澶淵」;辛棄疾《南渡錄》記載靖康之變時金帥召徽欽二帝入營之令:「況吾素居北國,南地非我所便,南宋二主,可令來朝,事貴速行」。到明朝時,“南宋”一詞就已經專指臨安政權了。

實際上,若指半壁偏安的意思的話,個人覺得把兩晉稱為“晉”和“東晉”,兩宋稱為“宋”和“南宋”,明朝稱為“明”(或大明)和“南明”更恰當[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