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羅亦丹)6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在C3安全大會上表示,目前國內的大模型技術落后于國外領先水平,而訓練大模型所需的芯片面臨封鎖,亟須通過算力協同、并行計算應對芯片封鎖。此外,工業互聯網、元宇宙、東數西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典型場景均對網絡有所需求。對此,構建“無損確定性廣域傳播能力”已成為算力廣域高效傳輸互聯重要基礎,確定性網絡已經成為未來網絡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在網絡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契機。
他表示,AI促進了計算和存儲的云化,隨著計算能力和存儲性能的提高,使得網絡壓力凸顯,節點間網絡通信時延占比50%以上,成為存儲性能瓶頸。“東數西存”等業務需要解決算力節點間隔跨廣域算力傳輸,亟須解決RDMA跨廣域問題,“傳統以太網丟包對RoCE吞吐率影響大,丟包率必須降到十萬分之一以下才能保證RoCE吞吐率不受影響,需要設計新型RDMA廣域傳輸協議,實現算力跨廣域傳輸。”
劉韻潔在現場公布了其關于確定性網絡的技術進展,包括突破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體系架構與基礎理論,并在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中成功驗證;發布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在運營商A網中穩定運行5年時間;基于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實現設備異構組網,開通覆蓋35個城市的廣域確定性網絡。
劉韻潔表示,另一個技術進展是發布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CNOS,司絡),首次提出基于服務網絡(ServiceMesh)的微服務化網絡操作系統,突破異構設備統一驅動框架、容災高可靠等關鍵技術。還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新興確定性網絡體系架構,攻克了基于時隙的端到端傳輸機理、基于離散整形的高精度抖動控制機制、在線時隙映射與調度算法三大技術難題。
“確定性網絡在CENI項目中驗證成功,非確定路徑下隨著突發流量大小不同,對業務流量有較大波動影響;而確定性路徑下,無論突發流量多大,均能提供穩定的時延抖動和時延保障。”劉韻潔說。
他表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加業態,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確定性網絡有望解決傳統互聯網擁塞無序的問題,推動互聯網從“盡力而為”到“確保所需”的技術體系變革,能夠滿足工業互聯網、元宇宙、東數西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典型場景的網絡需求。
“我們要抓住全球未來網絡發展的重大機遇,突破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和確定性網絡核心技術,建設確定性網絡相關產業生態,實現核心標準、芯片、設備的租住可控,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劉韻潔說。
劉韻潔院士 新京報記者 羅亦丹/攝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