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頭條 >

生活垃圾“浴火”重生綠色電能 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發電3300萬千瓦時

2023-06-22 11:12:33 來源:三峽日報


(資料圖)

6月20日,走進位于夷陵區鴉鵲嶺鎮鳳凰觀村的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特許經營項目現場,空氣清新,廠區外綠樹成蔭。不遠處,一輛輛密閉式垃圾轉運車正緩緩駛入卸料廳,將滿載的生活垃圾倒進垃圾倉進行發酵。發酵池內,巨大的垃圾抓斗掛在行吊上,將發酵完畢的垃圾投入高溫焚燒爐內,燃燒產生的熱量將轉化為綠色電能。

在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特許經營項目的中央控制室內,巨大的電子屏幕被分成一個個小窗口,卸料大廳、垃圾池、焚燒爐等區域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實時監控著各區域運轉情況和數據。記者在現場看到,電腦屏幕里顯示的兩個垃圾焚燒爐內火苗正旺,通過屏幕還能看到垃圾車輛正在有序地生產作業。

技術人員指著屏幕上變化的數字介紹說,垃圾需要經過850℃以上爐溫高溫焚燒,垃圾焚燒產生的高溫煙氣通過余熱鍋爐回收熱量,鍋爐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工作產生電能。項目今年4月20日并網發電一次成功,到4月25日通過“72+24”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產以來,噸發電量、廠用電等各項指標均位于行業前列。所產生的電能除極小部分供應本廠自用外,其余電量都源源不斷地輸入國家電網,送往千家萬戶。

在垃圾吊控制室里,眼前一幕令人震撼:幾十米深的“巨坑”就在腳下,操作員宋師傅操作垃圾吊抓斗一邊倒運新入廠的垃圾,一邊向垃圾焚燒爐內投放已發酵好的垃圾。宋師傅說,每次垃圾吊能吊運8到10噸左右的垃圾,

一天可吊運超過1500噸垃圾。

“垃圾倉的設計最大容量是4萬立方米。”宜昌市三峽環清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池采用負壓設計,防止臭氣外逸,抽取的臭氣直接送入焚燒爐參與燃燒,無論在園區內還是在主廠房的垃圾旁,都聞不到垃圾異味。

垃圾焚燒是否會產生污染?這位負責人介紹,項目煙氣凈化采用先進的“6步法”,排放環保標準優于國標,可達歐盟標準。垃圾滲濾液經深度處理后全部回用。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機械爐排爐焚燒工藝,通過焚燒垃圾,每年可發電2億千瓦時,可向當地電網提供電能約1.71億千瓦時,滿足我市約11萬戶家庭用電,相當于每年可節約6.9萬噸標煤,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還可用于制作再生磚,真正將垃圾變廢為寶。

該項目是我市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占地約168畝,總投資約9.3億元。一期建設規模1500噸/日,配置1臺35MW汽輪機發電機組,每年可處理生活垃圾約54.75萬噸。項目建設期間,市城管委全程跟蹤對接服務,創造了同等規模焚燒項目建設工期最短紀錄。正式投運2個月以來,共處置垃圾約9.3萬噸,發電約3300萬千瓦時。

“隨著焚燒處置覆蓋面不斷擴大,城區今年將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這對宜昌打造‘無廢城市’、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市城管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偉說。(記者鄭璐,通訊員覃玉斌、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