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頭條 >

海通證券被監管警示,IPO撤回行業第一|焦點日報

2023-06-22 01:34:03 來源:云掌財經易簡財經

近日,上交所公布對海通證券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

在上交所對海通證券保薦的3個IPO進行督導后,其均撤銷了該項目。


【資料圖】

近段時間,海通證券撤單數量高居行業前列,“一查就撤”問題纏身,還頻頻收到罰單,曾經風光無兩的頭部券商,掉隊了?

多次“一查就撤”,海通證券被警示

6月16日,上交所公告顯示,海通證券作為河南惠強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峰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首發上市項目的保薦人,存在保薦核查工作履職盡責不到位情形。

公告指出,海通證券的保薦核查工作履職盡責不到位,存在對重要審核問詢問題選擇性漏答,對發行人的收入確認、存貨、采購成本、資金流水和研發費用等核查不到位等違規情形。

比方說,在惠強新材的保薦項目中,上交所在對惠強新材的首輪問詢中提到,要求說明通過分立、調整子公司架構再轉讓給實際控制人的原因。

但惠強新材未按照問詢問題要求進行回復,漏答了相關子公司轉讓給實際控制人的原因。

作為保薦人的海通證券,本應對惠強新材作出的解釋說明進行核查,最終卻僅對轉讓程序的合規性以及轉讓價格的合理性、公允性發表肯定意見。

此外,上交所還指出,海通證券在保薦業務內部質量控制存在薄弱環節。

上交所在對上述3個項目發出《保薦業務現場督導通知書》后,實施現場督導前,海通證券均撤銷了項目保薦。

上交所認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證券對發行人經營狀況及其面臨風險和問題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準備工作不夠扎實等。

全面注冊制大背景下,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守門人”,是資本市場核查驗證、專業把關的首道防線,肩上的責任是重中之重。作為中介機構,券商必須要把好項目“遴選關”重要責任,勤勉盡責,誠實守信,這也是券商的立身之本。

一旦中介機構大面積失職瀆職,淪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合謀者”、金融機構監守自盜的“放風者”,就將成為信息披露監管的最大障礙和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掣肘。

年內撤單9家IPO,行業居首

實際上,剛收到警示的海通證券,IPO撤回數量近年來一直位居行業前列。

截至6月20日,海通證券今年以來保薦IPO數量為100家,主動撤回項目數量為9家,撤否率為9%,撤回項目數量高居行業第一。

2022年,海通證券撤回16家IPO項目,撤否率達到11.1%,在頭部券商中位列第一。

并且,即便是海通證券保薦成功的項目,也讓投資者一言難盡,部分公司上市至今仍處于破發狀態。

據wind顯示,自2022年以來,海通證券成功保薦上市的IPO項目合計41個,在行業中排名第三。

截至6月20日,這些公司中有12家的股價自上市以來漲幅為負數,占比近1/3。其中,有8家屬于科創板,3家來自創業板,1家來自北交所。

跌得最慘的,是翱捷科技。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曾在2022年初頭頂“基帶芯片第一股”的光環上市,發行總募資68.83億元,截至目前,其近三年累計虧損超30億元。

業績下滑、罰單數量第一,海通證券掉隊了?

作為國內成立最早的大型券商之一,海通證券的綜合實力在行業位列前茅,在2022年之前,海通證券的營收和凈利潤,幾乎穩居前三。

但2022年之后,海通證券業績增速下滑明顯。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其營收約260億元,同比下降近4成;歸母凈利潤約66億元,接近腰斬,一度跌出“百億凈利”陣營。

圖源:公司年報

今年一季度,海通證券整體業績有所回暖,但投行業務收入僅9.06億元,同比減少49.11%,營收占比下滑10.63%。

同花順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海通證券股債承銷規模市場份額1.11%,同比下滑0.55個百分點;其中,IPO、債券承銷規模市場份額分別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和0.46個百分點。

在業績掉隊之余,海通證券還落選監管白名單,頻頻收到罰單。

2021年,第三方平臺易董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全年監管對75家券商共開出266張罰單。其中,海通證券領到的張數最多,高達19張,其中有18張罰單指向投行違規。

2022年初,全國股轉公司發布的2021年度證券公司執業質量評價結果數據里,海通證券合規質量扣分達到18.33分,是當年券商里被扣最多的。

2022年3月,海通證券保薦的深圳新星可轉債項目,因為在發行上市當年營業利潤同比下滑50%以上,為此證監會對海通保代王行健、張恒作出3個月內不受理行政許可的處罰措施。

2022年8月,因涉華晨集團公司債違規承銷,海通證券當時的項目負責人楊若冰收到了遼寧證監局的警示函。

2022年11月,海通證券連續七次落選監管“白名單”,并成為頭部券商里面唯一被歸為B類評級的。

公開資料顯示,只有被納入白名單的券商才能享有取消部分監管意見書要求、簡化工作流程等“優待”,且創新試點業務的券商需要從白名單里產生。顯然,海通證券不在受惠范圍里。這意味著它的業務創新發展將會受到制約。

結語

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深化,從“受理即擔責”到“申報即擔責”,監管進一步明確了中介機構的責任,對保薦機構的行業研究、價值發現、質量控制等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對執業水平有嚴格要求的當下,海通證券作為頭部券商卻頻陷爭議,投行業務也有掉隊之嫌,或是時候加強業務內控建設,以實現服務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