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雨(南京師范大學)
(資料圖片)
近日,文旅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旅游廁所建設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客流預測數據測算廁位缺口,提前購置或租賃移動廁所,結合自身實際加強潮汐廁位、男女通用廁間、男女可互換廁位等設施建設,加強景區出入口及熱門景點、觀景平臺等瞬時人流集中區域廁位配置,推動更好解決旅游高峰期廁位不足、男女廁位比例不均衡等問題。(6月20日《北京晚報》)
廁所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準,也是國家發展的注腳。改善廁所分配問題的初衷無疑是人性化的。
首先,男女通用廁所可以緩解女廁所排隊難題。表面上看起來,男女公廁的面積和隔間數量是相同的。但男廁所里既有小便池又有隔間,在那里,每平方米同時方便的人數遠高于女性。且出于生理結構和習慣因素,有20%至25%的育齡婦女正處生理期,如廁所需時間更長。美國康奈爾大學曾計算出兩性小便時在廁所中的平均停留時間:男性為39秒,女性為89秒,女性如廁時間是男性的2.3倍,平均上廁所的頻次是男性的1.5倍。
就像《看不見的女性》這本書里描述的,我們的世界是以男性為樣本、由男性設計,且為男性設計的。這些設計無處不在,這些隱藏的不公平被墨守成規。如果以1:1的比例設置廁所,難免會出現“女廁經常排隊,男廁空得可開會”的現象。平等不是絕對的平均,更人性化的按需分配才合理。
實際上,男女廁所比例問題早已引起社會關注。有部分國家已經將男女公廁供應比例寫入相關的法律法規當中,如美國,就把女公廁必須多于男公廁寫入了10多個州的法律中。我國在2016年發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中也明確提出,在新建和改建公廁時,要按照3:2的比例設置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
其次,男女通用廁所解決男女廁所不均衡問題的同時,也為跨性別人士提供方便。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們的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小眾人群的感受和需要,向他們釋放出善意和包容。
除此之外,男女通用廁所可以方便異性陪同殘病人、老幼如廁。廣東曾有一女子在餐廳洗手間上廁所時,遭到7歲男孩趴地偷窺。男女通用廁所在某種程度上能減少此類矛盾的產生。其在設計上更注重實用性和舒適度,配有母嬰護理臺、幼兒坐便器等設施設備,貼心滿足嬰幼兒的特殊需求。
男女通用廁間,有人性化初衷,但也需人性化落地。從目前來看,男女通用廁所的實施效果并不佳。
上海的第一座無性別公廁日均使用量為百余人次,遠不及多數社會公廁。公廁管理員反映說,除了早晨公廁會出現短時排隊,其余時間都很空,此外,如廁者約九成是男性。效果未達到初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我們的性別文化趨于保守,很多人不愿意異性進入私人區域,會有隱私被侵犯的不適感。在大通間見到異性時,會覺得比較尷尬。一些人也會對自己如廁時發出的聲音感到尷尬。
另一方面,如果過于強調其對于跨性別權利的滿足,反倒讓人容易將之等同于同性戀者專用廁所,對同性戀群體構成反向歧視和心理隔閡,比如人們擔心自己會被誤認為是同性戀者而排斥進入男女通用廁所。
此外,許多無性別廁所較為“原始”,多在原有廁所的基礎上稍加改造,內部設施并未有大的改變,只是在廁所門口多掛了一個貼有“性別通用廁所”的標志,生搬硬套改造。
人性化初衷,需要人性化落地方案加以配合。男女通用廁所需要專門人員進行管理,保障市民如廁的安全和隱私。同時也需要矯正公眾對于男女通用廁所的刻板印象,減輕跨性別人群的心理負擔。此外,還可以提供更人性化的措施,改進內部細節,比方說如廁時播放音樂,避免所出現的聲音引發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