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交流輪崗力度,構建梯隊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投放力度……當前,綿陽市以基礎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為基本方向,以實施優秀教師輪崗、優秀校長培育“雙計劃”和優質學校領辦、優質資源共享“雙工程”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交流輪崗“升級”,激活教師隊伍“新動能”
【資料圖】
綿陽市通過加大教師交流輪崗力度、實行優秀校長“雙向交流”、完善激勵保障機制等舉措,激活教師隊伍“新動能”。
加大教師交流輪崗力度方面,綿陽市將縣域內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交流輪崗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教師不少于應交流輪崗教師10%的比例要求提高到15%。預計到2023年8月底,全市交流輪崗比例達到16.2%。
實行優秀校長“雙向交流”方面,綿陽市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優秀校級領導選派到優質學校擔任校級領導,選派優質學校優秀管理干部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擔任校級領導。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方面,綿陽市將2所及以上學校的工作經歷作為教師申報評審高級及以上職務職稱和評選特級教師、名優教師的必備條件;要求新任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副校長原則上應有2所及以上學校工作經歷。2023年,計劃投資1012萬元改造提升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周轉房506套,減少教師“后顧之憂”。
名師名校長“領銜”,培養基礎教育“大先生”
名師、名校長等有輻射引領作用,綿陽市推動名師名校長“領銜”,進一步夯實基礎教育基礎。
“名師名校長”示范帶動。綿陽市以培育“卓越校長”、建設“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為抓手,構建“一帶一、一帶多”梯隊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全市擁有1個國家級、13個省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和14個省級卓越校長工作室,1個國家級、2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四川首批唯一學前教育教師培訓基地落戶綿陽,13所學校被命名為四川首批教師教育實踐基地。
“校地合作”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綿陽市創新推行校地合作培養模式,選擇基礎條件較好、培養能力較強的綿陽師范學院承擔職前培養工作。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承擔職后培訓工作,全市首批50名非音樂專業畢業的小學教師通過一學期脫產培訓后,將于今年秋季返回鄉村小學,成為跨學科“一專多能”教師。
優質學校“領航”,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
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舉措,綿陽市多措并舉,推動區域教育整體發展。
構建“1+X”辦學共同體。綿陽市推進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實施“名校+”工程,帶動區域教育整體發展。2023年全市建成省級義務教育優質領航學校8所、學區38個,辦學集團或共同體57個,輻射鄉鎮147個,覆蓋學生44.4萬人。
完善“1+X”結對幫扶機制。綿陽市學前階段,市屬名優幼兒園領銜各縣幼兒園建立11個共同體,33個省級示范性幼兒園與縣域內鄉鎮幼兒園建立聯盟。初中階段,重點實施城區公辦初中質量提升工程,由綿陽中學、南山中學分別幫扶4所城區公辦初中。今年中考,全市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上線率較去年提高5%。高中階段,通過校際幫扶等振興縣域高中,今年高考,全市縣域高中本科硬上線率較去年增加3.4%。
優質資源“共享”,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要
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期盼,綿陽市創新推動優質資源“共享”,為群眾提供優質均衡的教育服務。
創新學區共享資源模式。綿陽市統籌大學區招生管理,采取“基礎學位+共享學位”招生方式,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投放力度。去年以來,率先推行大學區制招生的涪城區已有近1000個優質學位用于學區內共享。
創新跨區域共享資源模式。綿陽市針對由于行政區劃調整,部分城區交界處適齡兒童不能按屬地就近入學等問題,在不突破行政事權和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通過相互協商、跨區統籌,妥善化解入學矛盾。
創新跨區域數字支教模式。綿陽市開展云上義教暨數字支教“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以直錄直播形式開展教學教研,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全市已建成主播學校27所,專遞課堂接收學校101所,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實現全覆蓋。(母泠、何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