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一根“線”,串聯大山內外兩個世界,架起產業增收致富橋梁;一張“網”,搜羅諸多山珍走向世界,帶領農戶叩開致富大門。10余年電商之路,她帶領成千上萬苦難群眾脫貧奔康,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闊步前行,她就是趙海伶。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開創農村電商先河
2009年大學畢業,趙海伶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懷揣著帶領家鄉群眾增收致富的初心使命回到四川廣元青川,開啟了農副產品銷售創業之路。她克服物流不便、網絡不暢、人員不足等困難,在淘寶開設網店,銷售當地黑木耳等優質土特產,成為當時全國第一位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實踐者。她用腳步丈量青川大山深處的每寸土地,一年時間就幫助當地農戶銷售上百萬元的土特產,自己也在創業初期獲得不菲的收入。
2010年,她成立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并由公司牽頭組織成立恒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200多戶農戶成為合作社社員,在樂安、板橋、姚渡建立200多畝的食用菌、蜂蜜標準化產業示范基地,當年網絡銷售額再次突破新高。從創業初期的個體“小作坊”到持續壯大的助農“大產業”,從“孤帆獨舟”式的單打獨斗到“聯合艦隊”式的集團作戰,此時的趙海伶及她的“海伶團隊”已初具規模、嶄露頭角。
積極探索,推陳出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青川地形地貌復雜,農民居住分散,技術水平各異,導致貨源極不穩定,品質參差不齊,助農扶貧道路艱難重重。為讓農產品滿足各種質量體系、生產標準要求,趙海伶及其團隊通過和農戶結對子,建立合作社,引進農業專家,手把手教農戶科學化種植等方式,聯系企業農戶,對接生產銷售,溝通山里山外,架起農民致富增收的“金橋”。對困難戶,趙海伶讓他們采取土地入股或入“干股”等方式,享受年底“分紅”,并鼓勵農戶在基地務工,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園區勞務問題,又增加了留守困難人員的收入。目前,參與承包基地種植的農戶一畝地可獲利15000元左右收入,在園區務工的困難戶除每天至少有80元的收入,還領到了每畝500元不等的年底分紅。截至目前,專合社已吸引青川本地1000多戶農戶入駐,其中脫貧戶280余戶,年銷售額突破2500余萬元,幫助農戶年均增收16000元以上。
但是趙海伶并不滿足于此,隨后她開創“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農村電子商務”“公司+科研院所+脫貧戶”等運作模式,投資96萬元與四川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開展新產品關鍵技術研究,科研成果極大提升了公司的創新能力和產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實現從粗放型發展到集約型發展轉變。為了擴大產品銷量,趙海伶不斷學習并整合特色資源,通過線上平臺售賣和入駐線下各類大型商超,如伊藤洋華堂、盒馬鮮生等,創建菌湯體驗館等銷售模式,成功搭建了生鮮地域特色農產品供應鏈,讓生鮮快速完好地走向大市場,幫助更多的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截至目前,全省合作的農戶已有5萬多戶,脫貧戶3000多戶,涉及23個源頭產地,430多個鄉鎮,年助農增收超過4000萬元。通過不斷學習探索,使家鄉農特產品從賣掉到賣俏,破解了傳統農業發展瓶頸,借助電子商務手段,為大山的山貨打開了一扇大門。
13年來,趙海伶始終牢記帶領家鄉群眾增收致富的初心使命,通過實際行動,帶動6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累計為留守婦女、老人提供務工崗位1300余個,支出勞務費300余萬元。始終堅持履行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積極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主動捐款捐物近20萬元,充分展現了一名青年創業者的情懷和擔當。(記者 戚原 通訊員 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