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和其他領導人
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道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6月14日刊登題為《盡管爆發戰爭,后蘇聯國家發現很難與俄羅斯斷絕關系》的文章,作者是弗雷德·韋爾。全文摘編如下:
外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俄羅斯今年5月9日舉行的勝利日閱兵式。在俄烏沖突和烏克蘭無人機襲擊的現實威脅的背景下,今年的閱兵式大大縮減了規模。但令許多分析人士感到意外的是,普京與其他七個后蘇聯國家的領導人一起站在檢閱臺上,其中包括五個中亞國家,以及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
(資料圖)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巨大壓力之后,這些國家中的多數都尋求與莫斯科保持距離,并尋找貿易、政治聯系和安全的替代途徑。但擺脫地理、歷史、經濟一體化和地緣政治依賴的束縛并不那么容易。與普京坐在一起的所有領導人,以及其他一些不在場的領導人,都找到了不與莫斯科斷絕關系的理由。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最近的研究詳細說明,俄烏沖突顛覆了傳統的貿易模式,俄羅斯的前蘇聯鄰國從過去出口到西方的廉價俄羅斯能源產品中獲益匪淺,而它們自己對俄羅斯的出口——包括逃避制裁的出口——證明利潤也極其豐厚。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研究大學外交政策專家德米特里·蘇斯洛夫說:“這些國家中的多數正在對沖它們的風險。這導致與俄羅斯保持一定距離,做出姿態以避免美國和歐盟的二次制裁威脅。這給人以俄羅斯與它們的關系正在惡化的印象。但事實上,它們根本無法承受與俄羅斯決裂的后果。”
“有太多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共同的安全關切——中亞國家對阿富汗的擔憂遠比對烏克蘭更甚——以及人口方面的考慮。來自中亞、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數百萬工人作為客工來到俄羅斯,他們的匯款非常重要。”
格魯吉亞是后蘇聯地區較為親西方的國家之一。盡管民眾贊成加入北約和歐盟,但這個小國卻因經濟動力和不愿意被卷入俄烏沖突而被拉回到俄羅斯的軌道上。格魯吉亞政府認為,緩和緊張局勢有利于格魯吉亞的商業,能夠刺激旅游業,對在俄羅斯的大量格魯吉亞僑民來說也是個好消息。
里海沿岸石油資源豐富的后蘇聯國家阿塞拜疆同樣小心翼翼地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和西方之間謹慎地尋找平衡。巴庫的獨立政治學家伊爾加爾·韋利扎德說:“阿塞拜疆看到了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試圖幫助烏克蘭人。但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在地理上不可能。你如何將自己與近鄰隔離開來?交通關系是不可能切斷的。我們與俄羅斯保持的對話對于我們地區的政治和經濟進程至關重要。”
蘇斯洛夫說,俄烏沖突影響著更廣闊的地區,并導致了許多國家的動蕩和立場轉變。
他說:“俄羅斯確實在許多領域失去了影響力,但維持聯系的必要性也得到了肯定。俄羅斯將在地區關系中保持中心地位。只要俄烏沖突繼續下去,我們就會看到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在后蘇聯地區的這種激烈競爭,雙方各有得失。更廣泛的勢力范圍如何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沖突的結果,以及俄羅斯在沖突結束時的狀況。”
延伸閱讀:
俄方回應布林肯訪華:相信中方永遠不會針對俄羅斯
綜合俄新社、塔斯社等多家俄媒報道,對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日分別作出回應。
據塔斯社報道,對于布林肯訪問中國,佩斯科夫當天告訴記者,“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在行使與其他國家構建關系的主權權利。而且,不應輕視中美之間構建可預測關系的意義,但(俄羅斯)與中國之間戰略伙伴關系的水平使我們相信,(中方)與他國建立這種關系永遠不會針對我們國家”。
佩斯科夫
此外,根據俄外交部網站發布的消息,拉夫羅夫當天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參加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外長理事會會議后會見記者。談及布林肯訪問中國,他稱,“該話題涉及中美關系,我們的中國朋友已多次對這種關系作出評價,他們也在美國國務卿訪華背景下已重申立場”。對于中美就布林肯訪華有關表態,他稱,俄方認為,這一方面能反映華盛頓對華政策,另一方面也能反映中方原則性立場,即中方主張他國不應企圖損害中國合法權益,包括在直接與中國毗鄰的地區。
拉夫羅夫
綜合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此前報道,布林肯19日結束對中國為期兩天的訪問。作為自2018年以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此行受到極大關注。在離開北京之前,布林肯在記者會上稱,華盛頓已經實現了此次訪華的目標,包括直接向中國表達關切、嘗試建立對話渠道和探索合作領域。美國總統拜登就此訪回應稱,美中關系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美媒普遍認為,本次布林肯訪華至少表現出兩個比較積極的方面,首先,布林肯此次訪華成行了,這為他爭取到與中國領導人見面的機會。此外,中美外交對話磋商取得一定進展,這將會為其他領域的合作鋪平道路。不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在一些積極信號的背后,布林肯此行凸顯了另一個現實:兩個大國之間存在著“巨大而危險的鴻溝”。在一些根本且緊迫的問題上,比如兩國是否在競爭,兩國是否相互尊重,以及如何減少兩國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等方面,美國和中國仍未達成共識。CNN還稱,此次布林肯訪華也許會在短期內緩和緊張局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能在穩定兩國關系方面取得多大進展,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