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吐魯番的交河驛·坎兒井源景區。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張興誠 新疆報道
(相關資料圖)
一邊是水源匱乏,滿目黃土的顏色,一邊是瓜果飄香,滿目盎然的綠意,這樣的吐魯番形象,同時并存于很多人對這片土地的想象和印象之中。
事實也確實如此。前者是由干燥少雨的氣候造就的,而后者,則是由神秘而偉大的坎兒井催生的。
8月30日上午,參加“四季看新疆”之“沿著河湖看新疆”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們,來到吐魯番市交河驛·坎兒井源,探訪吐魯番最深的坎兒井,參觀世界最大晾房、新疆花磚藝術體驗館,深入了解交河驛在文化交流、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坎兒井暗渠。
傳承與保護
吐魯番素有“火州”之稱,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每年有100多天氣溫高于35℃,極端高溫甚至接近50℃,用“大熱煊赫,燋金爍石”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記者到訪的時節,雖然按節氣已經入秋,但白天的氣溫仍然與盛夏無異。
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通過一鍬一鍬挖掘出的一道道地下暗河,將來自博格達峰、喀拉烏成兩座雪山的冰雪融水點點滴滴聚集起來,匯成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源,躲過烈日炙烤、避開風沙肆虐,讓本是“生命禁區”的茫茫戈壁化作美好家園。
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史記》和居延漢簡中,就對西域這種“豎井通渠”之法的記載。1845年,民族英雄林則徐遣戍伊犁,途經吐魯番時,也對眼前的坎兒井感到震驚,他在日記里寫道:“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后來,他在當地大力推廣坎兒井,“遂變赤地為沃壤”。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這些新鑿的坎兒井稱作“林公井”。
坎兒井意為“井穴”,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在荒漠地帶的一種灌溉系統工程,有“地下運河”之譽,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一起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建造過程中吸收了內陸“井渠法”技術,創造性地將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坎兒井”引出地面,灌溉農田,形成了高原地區少有的綠洲。
坎兒井原發地為吐魯番,也以吐魯番分布最廣、最多。鼎盛時,全疆有1784條坎兒井,總長度5272公里,而僅吐魯番地區歷史上就一度多達1200多條。
不過,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擴大、機電井大量使用等原因,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坎兒井出水量逐年減少,數量急劇萎縮,保護迫在眉睫。
2003年,自治區水利廳完成對全區坎兒井的系統普查,首次為每條坎兒井建立了翔實“檔案”;2005年,《新疆坎兒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批復實施,計劃9年內投資2.5億元拯救坎兒井;2006年,坎兒井入選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名單,后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2009年,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坎兒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祖輩留下來的這一偉大水利工程,真是了不起!”參訪的記者們紛紛點贊。如今,經過連續7期維修加固工程,目前,在吐魯番有近200條坎兒井重現粼粼清波,總長度達3000多公里,古老的坎兒井繼續承擔起了滋養生命的使命。
坎兒井掏撈模擬圖。
交河驛·坎兒井源
交河驛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使團和過往官員提供食宿。但在此過程中,它也為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傳播交融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交河驛景區內的坎兒井名稱為“可契克·阿吉”坎兒井,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吐魯番人,將這里的坎兒井打造成了集灌溉、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有機載體,使之成為文旅融合發展、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典范。
在此過程中,多年來,吐魯番市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開展坎兒井掏撈、加固、改造、延伸等保護工作,水利、農業、文物等部門協同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不斷探索和豐富保護坎兒井的寶貴經驗。
全市先后建成6處與坎兒井相關的景區,每年吸引來自海內外的大批游客,使坎兒井成為吐魯番旅游的一張響亮名片。交河驛·坎兒井源景區就是其中之一。
該景區由杉杉控股集團吐魯番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景區占地面積105畝,建筑總面積2.3萬平方米,總投資1.75億,采用實景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互動體驗參觀的方式,向來到這里的游客講述坎兒井延續兩千多年生生不息的歷史。
景區內,記者看到了吐魯番先民們挖掘坎兒井所用的鎬頭、鐵锨和柳編筐。很難想象,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照明工具的古代,這一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偉大人類工程,竟然是先民們用一把把鎬頭和鐵锨,用一個個柳編筐,手抬肩扛筑造而成的。
今天的人們,可以坐電梯直達地下60米的坎兒井底,親眼看到一條條與豎井相連的暗渠,親身感受一股股撲面而來的清涼氣息,潺潺的流水在耳邊叮咚作響,與下井前相比恍如隔世。
游客在坎兒井民俗園景區參觀。
文旅、農旅融合發展
亭亭座座珍珠塔,
層層疊疊翡翠樓。
輕些走!
“玫瑰紫”剛剛吃醉酒。
且留心!
小心“馬奶子”蹭身油。
這是詩人張志民筆下吐魯番葡萄溝葡萄豐收的盛景。
走進吐魯番葡萄溝,你會發現:每個農家小院均是濃蔭匝地,一串串即將成熟的葡萄掛滿藤架。
坎兒井的存在,造就了吐魯番農業上的奇跡。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市,今天的吐魯番,依然在利用“瓜果飄香”這一鮮明特質,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努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在提高農業質量和競爭力上持續發力。
與此同時,吐魯番市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在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基礎上,做深“旅游+”農業融合文章,以旅游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打造文旅、農旅融合發展新亮點、鄉村振興新業態,民眾增收新渠道和消費擴容新載體,逐漸構建起全域全季全時旅游的發展格局。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為此,吐魯番市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不斷提升景區文化內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做強文化旅游品牌,著力打造文化潤疆先行區,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推動文旅融合快速發展,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高地,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工作,讓旅游業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寫滿故事的坎兒井,成為中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參觀地。
果香芬芳的葡萄園,向游人講述著坎兒井的故事。
這是坎兒井帶給游人的幸福,更是坎兒井帶給吐魯番人的幸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