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黔南州平塘縣通州鎮平里河村,抬頭便可看見遠處大山懸崖峭壁上的歇腳亭。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看似平常的歇腳亭一帶,曾是我省一段艱險的“天空之路”。
時間回溯到1958年8月,被稱為“冊三”公路“咽喉工程”的平塘縣平里河沙坪埡口路段打通。這段公路一側是懸崖,一側是峭壁,公路盤旋在山腰上,仿佛懸在空中一般,十分險峻。
(資料圖片)
“冊三”公路源起貴州省冊亨縣,途徑望謨、羅甸、平塘、獨山、從江至廣西自治區的三江縣,全長700余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后貴州真正意義上正式勘察設計的公路。
改造前的“冊三”公路沙坪埡口路段。(圖/都勻公路局)
改造后的“冊三”公路沙坪埡口路段。(圖/潘德玉)
在那個人力物力匱乏,技術并不發達的年代,絕壁鑿路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兩千余名川藏建設者把“兩路”精神帶到貴州,部分參建者響應黨的號召投入“冊三”公路建設大潮中,大家不畏艱辛、不怕危險,身纏麻繩吊在半空作業打炮眼,用的是洋鎬、鋼釬、雞公車、石牛這些最簡陋的筑路工具,圓滿完成了筑路的光榮任務。
“平塘段施工是全線鋪開,在沙坪埡口更是人山人海。”參與公路建設的原平塘公路養護段退休職工黃通明回憶道,“那時候大家的筑路熱情高漲,白天晚上都愿意干,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雜糧,卻沒有一個人叫窮叫苦。”為了紀念通車,筑路工人們在該路段崖壁上鐫刻“筑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車馬來多快,總在我后邊!”的豪邁詩句。
為了紀念“冊三”公路沙坪埡口通車,筑路工人們在該路段崖壁上鐫刻詩歌。(圖/許邵庭)
“冊三”公路沙坪埡口路段位于崖壁上。(圖/潘德玉)
“冊三”公路修建期間,橋梁也是重點攻克的難關。都勻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呂志云介紹,在修建平塘上梭大橋時,來自四川的公路技術人員申開明發生意外犧牲,為了歌頌紀念他,當地群眾編撰了“平塘大橋寬又平,過橋想起申開明,不怕困難和危險,犧牲自己為人民……”的民歌,傳唱至今。而在平里河小學,當地還把一棟教學樓命名為“橋思樓”,以此紀念為修建村里平里河大橋而付出艱苦努力的筑路人。
隨著時代變遷,“冊三”公路不斷改造升級,等級不斷變更,如今已經改造成二級瀝青公路并更名為552國道。同時,在沙坪埡口路段打造了景觀臺、歇腳亭、停車服務區,站在景觀臺俯瞰,依舊可以感受到其險要的地勢,感受到筑路的艱辛。
平塘“天空之橋”全長2135米,主跨550米,是中國唯一橋梁“小蠻腰”。(圖/潘德玉)
“天空之路”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而距“天空之路”數公里外則是大名鼎鼎的“天空之橋”—— 平塘特大橋。2019年建成的這座世界高橋,不僅縮短了山與山之間的距離,其本身也成為一道獨特風景。
平塘“天空之橋”是世界第一高混凝土塔橋,為三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全長2135米,主跨550米,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其中2號主塔高達332米,相當于110層樓高,是中國唯一橋梁“小蠻腰”,曾榮獲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其建造的復雜程度在世界橋梁界極為罕見。
天空之橋嘉遇酒店坐落于青山綠水間。(圖/潘德玉)
“天空之橋”觀光服務區是我省首個橋旅融合服務區,站在“天空之橋”觀光服務區遠眺,平塘大橋橫跨槽渡河大峽谷,藍白相間的配色清新奪目,汽車的呼嘯聲掠過,讓人體會到疾馳的暢快。遇到云霧繚繞的天氣,高聳的橋塔若隱若現,宛如一座天空之橋。
這里包括酒店、橋梁科普館、天文體驗館、天文觀景臺。貴州省公路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白虎說:“服務區建設堅持環保優先理念,堅決不破壞改變周邊環境,游客在這里可以從最佳角度欣賞橋的美麗與壯觀,在大山里的世界級建筑、獨特性景觀中感受大自然。”
在民宿景觀中感受大自然。(圖/潘德玉)
夜晚的“天空之橋”。(圖/潘德玉)
汽車疾馳在“天空之橋”。(圖/潘德玉)
航拍“天空之橋”。(圖/潘德玉)
“在觀景臺上看這座大橋真的太震撼了,和我在抖音上看到的一模一樣,不得不為我們橋梁建設者點贊!”8月29日,來自重慶的秦松一家自駕到“中國天眼”參觀,買紀念品時偶然見到“天空之橋”的明信片,便慕名而來。“昨晚,我們夜宿在大橋旁邊的民宿,體驗了一回‘夜宿星空下,晨起彩云間’。”
數據顯示:2022年“天空之橋”旅融合服務區共接待游客35萬人次,營業收入300萬元。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山巒起伏的貴州造就了無數令人驚嘆的交通景觀。“天空之路”“天空之橋”僅僅只是縮影。無數這樣的交通景觀矗立在這片土地上,記錄著時代變遷,鐫刻著時代印記,見證著一個山地省不斷超越自我、奮發圖強的鏗鏘步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許邵庭 劉藍嬰 權若青
圖/潘德玉
編輯 曾書慧
二審 陳曦
三審 陳毓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