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評論員 曹茜茜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園區發揮著平臺、引領、集聚的重要作用,是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然而,要切實激發園區的“發動機”效應,并非圈一塊地、掛一塊牌那么簡單。如何提升園區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何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這些都需要深入探討。
由于受地緣、市場、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縣域經濟發展多少有些“先天不足”。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產業園區,如果產城融合度低,配套的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就容易出現人流“鐘擺”等問題。2009年,長沙縣將星沙產業基地交由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托管,依托其國家級園區體制、政策、產業、平臺和管理等優勢,成功崛起為長沙東部的產城融合新典范。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如今的星沙產業基地如同一個大型社區。完善園區配套設施,推動產城融合,更好滿足園區企業和員工對生產、生活和生態的需求,星沙產業基地發展步步登高。
提高畝均效益,是園區和企業同頻共振的目標,也是提升縣域經濟質效的基礎。如何讓“寸土”不止產出“寸金”?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量體裁衣”的方式,給出了答案——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對低效企業兼并重組,形成“老樹發新枝”模式;投資建設節約集約型產業城市綜合體,解決中小企業用地散亂、占地較多等問題。避免行政化傾向,堅持市場化導向,讓園區經濟發展既把穩方向,又駛入了快車道。
產業用地缺口較大、發展空間“捉襟見肘”,是園區發展的普遍難題。遠觀意大利東北部產業區、法國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集群,近看浙江溫州市的鹿城打火機集群和諸暨市的大唐襪業集群,都敏銳把握住了“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從而極大提升了當地產業效益和發展水平。做優做強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園區突出發展首位產業,集群化匯聚龍頭企業、配套產業和資源要素。把握好開發節奏,認真做好市場調研,走集約化發展路子,絕不急于求成、盲目鋪攤子,這考驗著精準招商的智慧,也檢驗著營商環境的質量。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馳而不息的長跑,是不舍晝夜的攀登。作為縣域經濟的“發動機”,產業園區與城市發展共生共榮。錨定“五好”園區的建設目標,加快高質量、高效益、節約集約發展的步伐,產業園區的“枝繁葉茂”定能映照縣域經濟的“春色滿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