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評 >

環球速看:現場|“尋邑”云中,當代藝術相遇大同古城老街區

2023-06-22 15:31:16 來源:澎湃新聞
02:34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古城大同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北魏王朝在此建都近百年之久,遼金兩朝設陪都于此,故而有著“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


(資料圖)

6月21日下午,“尋邑——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在大同古城太平樓南的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開幕。80位中外當代藝術家攜百余件作品尋邑云中。

大同作為兩漢名郡、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曾經是鐵馬金戈、血火錚鳴,充斥著烽煙與戰鼓聲的土地,也是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北岳恒山、懸空寺等絕世之美大放異彩的城邑,幾千年來農耕與游牧的攻守、對抗與融合,積淀了厚重的文化源流。

大同當代藝術季現場此次大同當代藝術季的主題為“尋邑”。尋邑,意為發現和探尋地理意義上的另一種傳統與現代連接的關系,也意在制造和尋找與已有文化視野的差異,從而產生探尋的興味,用現代的視角達成理解文化源流和當下生活的新的共識,用當代藝術的創作成果,展現更新視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間維度的視覺探索和關系網絡。策展人王靜告訴記者:“展覽所處的東南邑街區,地處大同古城東南,街區內有18處文物院落、16處歷史建筑和51處織補院落,是大同古城項目中保護院落最多的區域。經過修復、修繕和微改造,保護-傳承-復興,這處街區在歷史和當代的時空交疊中,既是故城,也是新邑。”

大同當代藝術季現場

大同當代藝術季現場藝術季分為主單元和平行單元,匯聚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朱利安·奧培、徐冰、宋冬等中外近80位當代藝術家的百余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媒介創作,以及網絡交互等前沿形式。“尋邑”主單元之外,還有本地藝術家探尋大同文化內涵的“尋同”單元;以梁思成、劉敦楨的《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為線索展開的“鎖鑰”單元;以及探討自然、社會和文化以及人類的精神歸屬和生命消亡以及永恒之愛等話題的“萬·物·循”當代攝影單元。

大同地處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展覽展出了“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與德國藝術家烏雷分手前合作完成的《情人,長城徒步》(視頻)。1988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來到中國,她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沿長城自東向西走;而她當時的愛人烏雷則從戈壁沙漠的嘉峪關出發,沿長城自西向東走。在各自行走了2500公里后,兩人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合。完成作品《情人·長城》后,二人宣布分手。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情人,長城徒步》

朱利安·奧培作品朱利安·奧培的創作聚焦著都市里行色匆匆的人,他們像是在跑步,又像是在匆忙趕去上班的路上。雖然無法辨識具體身份和階層,但可以隱約感知,這些人與城市若即若離的關系。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與營造學社的劉敦楨、莫宗江一起從北平出發,為調查大同古建和云岡石窟第一次奔赴山西。此后,他們完成了《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今年是這場山西行的90周年,為此展覽設置了“鎖鑰:一次尋訪的關鍵時刻”的單元。走進這個單元,在修葺的城墻上,一排黑白老照片帶觀眾回到了歷史的場景中,而一轉身,又再次與當代藝術相遇。

沈烈毅 《雨》在“鎖鑰”的一角,澎湃記者發現了已故大同藝術家大同大張的照片。大同大張,本名張盛泉,生于1955年,山西大同人。由于他那一米九的身高,人們多呼之為“大張”。后來,他便以“大同大張”為名。大同大張是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中一個罕見的存在,一個堅持純粹藝術精神和獨立思考的人,一個孤獨而自由的靈魂,一個藝術的殉道者。兩位參觀的女士在照片前駐足、低語:“大張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作為“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的重要個案,大同大張堅持過一種永不掉頭的前衛精神。2000年1月1日,他決定結束人生。2015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大同大張”展覽。當代藝術家宋冬在開幕致辭上回憶了他的朋友大同大張,同時,宋冬也受藝術季委托創作了《不知我知》。他借用《思辨與立場》的作者理查德·保羅提出的認知四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不知我知”,來對應佛教中的“開悟”。宋冬用創作來回應大同這座北朝佛都的獨特文化脈搏。

蘇里攝影作品

鄔建安《素色的面孔》此次藝術季的作品在文化街區縱橫的小巷和建筑內星羅棋布。游走在“正府巷”“蔡家巷”“李懷角”,參觀者隨時會與作品擦肩而過。

大同當代藝術季現場藝術季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藝術總監,王靜任總策展人。張子康說,藝術展覽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一種形態,是視覺內容生產、審美觀看展示交流與藝術交流的發生場所。大同當代藝術季作為城市介入的一次行動和古城復興計劃合體并進。沉淀豐厚的歷史街區,成為創意想象的烏托邦,重新定位歷史和當代價值。當代藝術作品云集在此,不僅激活一片區域,也為大同的城市創新提供了鮮活的動力。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