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黃岡市蘄春縣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載體,積極探索鄉村“田間課堂”育才模式,讓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破土而出”,有效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建立“訂單模式”,做優“田間課堂”精準服務。持續放大鄉村“田間課堂”教育培訓、技術推廣效應,創新鄉村“田間課堂”對新型職業農民全過程服務機制。建立“四單模式”服務機制,即農民“點單”、專家“接單”、課堂“派單”、群眾“評單”,讓新型職業農民在田間地頭就能“充電”學習。今年以來,該縣建立鄉村“田間課堂”30多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16人,對120余家農村示范合作社、示范農場開展開展“訂單式”貼心服務,為新型職業農民帶去新思路、提供新技術,有效解決了新型職業農民“學用脫節”難題。
引導“專家下沉”,激發“田間課堂”培育活力。依托鄉村“田間課堂”,引導專家人才下沉田間地頭,打通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的“最后一米”。不定期邀請中藥材、農技專家人才下鄉,走進鄉村“田間課堂”開展“上門送技術”,并與新型職業農民“結對子”,面對面“把脈會診”,開具良方,切實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中“疑難雜癥”。同時,邀請本地“土專家”“田秀才”走進鄉村“田間課堂”當導師,通過“導師幫帶、手把手教”培訓方法進行產業技術輔導,幫助新型職業農民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先后培訓高素質農民1345人,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678家、家庭農場798家,43余名鄉村創新創業人才獲得國家、省市榮譽。
堅持“以賽提技”,創新“田間課堂”教學模式。圍繞蘄春縣重點農業產業特色,不斷創新鄉村“田間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各類農產品特點,制定農技特色比賽標準、內容及獎勵辦法,常態化開展水稻機插秧、蘄艾油菜人工種植收割、秋糧機收減損、茶葉采摘等特色勞動項目技能大賽,面對面、手把手地教給農民學、帶著農民干,實現了由單一的集中課堂培訓向“課堂+觀摩+現場實訓”的轉變。今年來,先后舉辦農技特色比賽30余場次,800余名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經營理念、專業技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來源:黨員生活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