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黃海云 謝助民)“我的創業離不開黨的移民好政策,是東安移民干部和鄉村幫扶給了我創業的勇氣、動力……”近日,在東安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的調研中,該縣大廟口鎮三峽移民楊志華興奮的說。
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和大廟口鎮在楊志華蛙田基地察看情況,為發展生態稻蛙產業田間問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19年,為照顧年老生病的父親,楊志華放棄月薪9000多元的高薪返鄉。
返鄉后家里沒有經濟來源,楊志華一邊照顧父親,一邊考察尋找創業路子。
在當地政府和移民部門的幫助下,楊志華一邊流轉了12畝田地,一邊去湖北省引進了優質的青蛙種苗,建起稻蛙共養基地,開啟生態稻蛙共養創業。
由于不懂技術,幼蛙患上了腐皮、腸炎等多種疾病,死亡率偏高,造成第一次創業失敗。
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領導和楊志華夫妻在蛙田交流。
在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的幫扶下,楊志華用中心支助的救助金從常德市補購了一批種苗回來,并深入鉆研養殖技術,主動參加了全國黑斑蛙養殖交流會,掌握了一套稻蛙共養的專業技能,開始從門外漢逐漸成長為稻蛙養殖行家里手。不但挑起了養家的重擔,還成為遠近聞名的創業帶頭人。
為帶動其他移民戶共同發展,做大做強生態稻蛙共養規模,楊志華在縣鎮村的幫助下,成立了茂宏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稻+N”專項攻關。稻就是生態水稻,“N”是依托水稻配套養殖青蛙、泥鰍、禾花魚,田螺等,楊志華想通過創辦生態立體農場,實現創業夢想。
小打小鬧,難成氣候。2021年下半年,楊志華又四處考察場地,擴大規模,在大廟口鎮官田村流轉田地30余畝,建設第二個共養基地。當年夏天,盡管東安遭受了百年罕見的旱災,在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的幫扶下,及時給基地新建了引水、排水溝渠,楊志華的蛙場未受大的影響,他的青蛙長勢狀態良好,稻谷也喜獲豐收。當年,稻蛙純收入打了個翻新仗。
今年4月,一場大風將蛙田遮陽棚吹毀,縣水利和庫區移民事務中心了解后,指導楊志華重新更換了遮陽棚,預計今年蛙田稻谷和青蛙收成將取得較好的綜合收益。
楊志華和妻子為稻蛙基地大棚覆蓋遮陽紗網。
在創業中,楊志華日益感覺日久他鄉變故鄉,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在陌生的土地上“養”出屬于自己的新生活。今年,還被大廟口鎮黨委培養成要求入黨積極分子。
如今,楊志華家庭和睦,生態種養事業也風生水起。
在東安,很多像楊志華一樣的三峽移民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農民,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越來越多的三峽移民在遷入東安后成長為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市場經營主體或新型農民,并成為建設“心安東安”幸福家園的致富能手、創業帶頭人。
談起下一步的發展,楊志華表示,隨著稻蛙共養技術越來越成熟,種養經驗越來越豐富,特別是有各級的全力支持,“我計劃采取‘數字+’模式、運用數字化手段,擴大規模,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把生態稻蛙共養產業打造成生態高效品牌農業,帶動包括其他移民戶在內的鄉親們走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