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參加陽泉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受訪者供圖)
順著蜿蜒山路,在山西省陽泉市的平定縣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俗稱“蓮花池”的天花池村雖是座僅有48戶213人、占地4公頃的小山村,但它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礦藏資源豐富。
(資料圖片)
“前幾年回到村里,我發現村子里年輕人少了,只有老人留守,空心化嚴重,內生動力不足,經濟發展不起來。”陽泉市至厚紫砂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霍英東出生于此,談起村子發展面臨的困境時,他感慨不已。
霍英東是“95后”,敢想、敢做的他在看到村子現狀后,決心為家鄉做些什么:不僅要想方設法將村里的年輕人留住,也要吸引更多外地人來村里發展。
“在眾多平定砂貨中,紫砂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村雖然小,但紫砂泥質上乘,砂器制作歷史悠久,砂器文化十分厚重。”經過反復思量,霍英東認為發展紫砂產業有可能是帶領村莊破局的途徑。下定決心后,他放棄了留在繁華都市的機會,逆行重返家鄉,依托資源優勢傳承紫砂技藝,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借助平定縣大力扶持紫砂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村里的資源優勢,躊躇滿志的霍英東在家人的支持下,創辦了陽泉市至厚紫砂文化有限責任公司,開啟了創業之路。
一個紫砂器物的制成往往要經過幾十上百道工序,道道工序都需要精心研究,每一步都馬虎不得。創業初期,霍英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紫砂器具制作的學習研究中,從切泥塊、打泥條、圍泥片、劃底片到打身筒、收底、箅身筒、制作壺把、制作壺嘴,再到毛坯完成、晾干、進窯燒制,每一步他都反復嘗試。盛夏時,霍英東汗流浹背地守在耐火窯罐旁,看溫度是否符合要求。他笑稱,每一件紫砂器具都像自己的孩子,傾注著他的心血。有了一定的技藝積累后,為了讓紫砂作品能夠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更符合當下的審美趣味,霍英東不斷學習,深化對紫砂的理解,強化器具設計的創新理念。
為了提升紫砂藝人的技藝水平,2019年,只有24歲的霍英東來到江蘇省宜興市,輾轉聯系到江蘇省高級美術大師徐新芳和唐志平,希望他們能夠到天花池村開班授徒。面對這個陌生小伙子的請求,起初他們婉言謝絕。滿腔熱血的霍英東不愿意放棄,索性住在宜興,時常去拜訪兩位老師,給他們講述家鄉發展的困境,展示自己隨身帶去的礦石。最終,他的真摯打動了徐新芳和唐志平,接受了他的邀請,并在天花池村住了兩年,帶出了十幾名技藝嫻熟的紫砂藝人。
通過不斷努力,霍英東的公司和所掌握的紫砂工藝日益成熟,解決了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也吸引了許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回鄉并投入到紫砂產業中。這幾年,電子商務、直播平臺迅速發展,霍英東抓住機遇,在探索創新紫砂器具的同時與時俱進,探索線上銷售模式,打開了偏遠山村里紫砂器具的銷售新通道。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留住年輕人、吸引年輕人成為各地儲備人才的關鍵。在天花池村,紫砂器具制作解決了一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但作為有一定學習門檻的手藝活,并不適用于所有村民。為了進一步擴大就業范圍,助力鄉村振興,霍英東聘請青壯年承包工程,并免費向村民提供包括電焊、裝載機、挖掘機等工程類崗位的技術培訓。村民不僅可以掙到工資,還能學到一技之長,生活越來越好,路也越走越寬。
一種產業很單一,在紫砂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霍英東開始思考天花池村的第二條出路。
“山西人自古以來擅制醋、愛吃醋,有‘無醋不成味’的說法,全省擁有著眾多釀醋技藝非遺項目。”為了打通村民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為陽泉市鄉村振興添磚加瓦,霍英東帶領團隊實地考察、參觀學習了紫林醋業和寧化府醋業的老陳醋傳統釀造技藝,了解其釀造過程。
通過考察學習,霍英東團隊發現天花池村具備陳醋釀造的條件,可以將古法醬油和傳統陳醋釀造技藝引進天花池村,讓村民有更多就業機會。目前,他已與紫林醋業和寧化府醋業進行接洽商談,爭取把非遺釀醋技藝和產業引進天花池村。
除了為天花池村和周邊村的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作為一名共青團員,霍英東深知事業對每個青年人的重要性。他依托當地團屬資源,廣泛征集各單位用工信息,通過網絡廣泛傳播就業信息,深入實習基地了解招聘單位的用人情況。同時,他組織優秀青年創業者和農村致富帶頭人舉辦故事分享會,學習他們的就業經驗,為渴望就業的青年提供就業指導,扶助有志青年搭建創業平臺,增強青年創業能力,帶動更多團員青年踏入創業之路。
霍英東表示,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作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必將肩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爭當新時代不懈奮斗者。“我要讓我的青春在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中綻放絢麗之花。”他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