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者沒有區別,挺而走險也寫作鋌而走險。
2、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釋義:鋌: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
3、鋌而走險是指無路可走時采取冒險行為。
【資料圖】
4、出處: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意思是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5、淵源:新朝時期,鉅埜(鉅野)大旱,流民遍野,王莽鋌而走險,讓人民群眾吃蝗蟲充饑,方才渡過難關。
6、典故: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
7、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
8、鄭國國君于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
9、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后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
10、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
11、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余,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
12、后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13、擴展資料歷史背景春秋時期,晉靈公為擴大實力爭當霸主,在扈地會合諸侯,他不愿與小國鄭穆公見面,懷疑他對付自己。
14、為緩和矛盾,鄭國執政大夫子家給晉國執政大夫趙盾寫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國與國之間得以禮相待,而沒必要造成雙方鋌而走險去打仗。
15、近義詞見義勇為:見義勇為是一種明心見性的行為。
16、見到義、勇而為之。
17、義,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勇,從頭到腳(穿)有堅硬的盔甲的蟲、在充滿力氣推動下的行為。
18、所以,見義勇為核心便是勇敢孤注一擲:意思是拿出所有的力量作最后一搏,出自《宋史·寇準傳》。
19、無路可走:表示處于極限的成語。
20、表示人到了毫無辦法的境地,帶著濃厚的悲觀色彩。
21、反義詞畏縮不前:是指因為害怕或有顧慮而退縮的意思。
22、出自宋·魏泰《東軒筆錄》。
23、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挺而走險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鋌而走險。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