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最大同心圓,匯聚最強正能量。
得益于全國統一戰線幫扶,奢香故里的大方縣人民醫院正在按計劃挺進“五年創三甲”的目標;草海湖畔的九三中學“茍日新,日日新”……
固守圓心,同心圓才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
(相關資料圖)
畢節試驗區建立3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下,全國統一戰線凝心聚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傾情傾力為畢節試驗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統一戰線要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支持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發揮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制度優勢。
多年來,全國統一戰線持續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工程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斷豐富民生福祉、助推民族團結事業進步,在畢節試驗區邁向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新征程上繼續書寫精彩篇章。
2022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把“堅持統戰助力,凝聚多方智慧”作為基本原則之一,畢節推動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迎來了新的重大機遇。
不斷豐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基層實踐、完善統一戰線長效支持機制,畢節正乘勢而上,闊步前行。
張駿專家團隊在手術中。史無雙 攝
“醫”心為民 群眾健康有“醫”靠
“華西幫大方,將按照大方所需、華西所能,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華西團隊,爭取實現‘兩年創三乙、五年創三甲’的目標。”華西醫院在大方縣人民醫院任職黨委委員、副院長的郭軍說。
2022年6月,在農工黨中央的協調下,醫療資源豐富實力強勁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幫扶大方,為大方縣人民醫院量身打造中長期發展規劃,培養醫務人才,為大方醫療衛生事業長足進步保駕護航。
醫療衛生事業是群眾最關切的民生,與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從定點幫扶之日起,全國統一戰線便將醫療幫扶擺在突出位置,傾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改善畢節的醫療衛生基礎條件和人才培養,不斷推動畢節的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
中央統戰部幫助赫章縣修建42個村級衛生室,協調沿海發達醫院對口幫扶赫章縣人民醫院和赫章中醫院,協調各民主黨派中央組織醫療專家赴赫章開展醫療幫扶活動,幫助培訓醫務工作者3000余人次。
黔西市新仁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化屋點。畢節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民建中央定點幫扶黔西市,大力實施“改善民生”工程,捐贈醫療設備價值達200萬元,向29個鄉鎮、街道捐贈救護車29臺,實現了鄉鎮、街道醫院救護車全覆蓋,累計培訓鄉村醫療衛生人員1500多名,幫助建設村級衛生室44個。
在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的過程中,統一戰線正充分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和凝心聚力的職能作用,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讓西部人民就近獲得最優質醫療服務”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威寧九三中學全貌。徐嬌 攝
育德樹人 教育事業基礎牢
2009年6月,在九三學社的幫扶下,全國唯一一所以九三命名的初級中學“九三中學”落地威寧。十多年來,在九三學社中央的傾情關懷下,學校建設了教學樓及附屬設施,配套了辦公設備和大量教學器材,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
多年來,九三學社中央充分發揮科技界的資源優勢,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將威寧優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師選送到發達地區進行培訓,從教育發達地區請進有關專家、教授對威寧部分教師及學生進行培訓和指導,九三中學辦學水平和辦學規模顯著提升,教學綜合測評從辦學之初的全縣掛末躍升至全縣前列。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治本之策,也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這是當前社會各界的共識。三十五年來,民盟中央先后在七星關區部分學校修建幼兒園和捐建圖書室、書畫室,捐贈教學軟件、電腦、圖書、體育器材等設施設備和學習用品,涉及資金1793萬元。先后投資改擴建多所學校,并協調東部十省市69所學校與七星關區69所學校建立結對關系,培訓教師15000余人次,直接惠及學生7萬余人次,資助困難學生520余人,為七星關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儲備了人才,凝聚了力量。
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人工智能課程。
致公黨中央籌集資金捐建希望小學和“致公科普中心”,通過開展了“一幫一”系列助學活動,捐贈了大量教學設備、圖書、校服等,涉及資金863多萬元,大幅改善了學校軟硬件設施,幫助培訓教師1.43萬余人次,資助貧困學生1400余名,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促進了七星關區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在農工黨中央和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的幫扶下,推動以大方縣對江鎮對江村元寶同心實驗學校作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鄉村學校綜合素質教育水平”的試點開展幫扶,并協調捐資375萬余元對學校進行改擴建,徹底解決了教室、課桌椅、教學設備、食堂、教師辦公室等方面的難題。同時,在東西部協作和農工黨中央定點幫扶的共同參與下,元寶同心實驗學校已經成為亞運足球夢想學校、中國足球運動學院西南分院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廣州城足球俱樂部青訓協作點。
金沙縣在民進中央的傾力支持和聯引下,依托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合作共建金沙教育研究院及三所附屬實驗學校,共同探索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促進“人口資源”向“人口紅利”轉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統一戰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聯合多方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鑄造了穩固的人才“蓄水池”。
大學生朱躍花通過直播銷售苗繡飾品。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馮相清 肖大熙 攝
民族團結 萬眾一心促發展
赫章縣海雀村,一幢青瓦白墻的民居里,苗族姑娘朱躍花正在縫制苗族服裝。“現在村里建起了服飾加工廠,我們準備把苗族服飾產業做起來,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起來,開發更多民族文化產品。”朱躍花說,她的目標是帶領群眾通過苗繡增收致富。
海雀村,這片曾被外界視為“不宜人居”的土地,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統一戰線以及各級各界的傾力幫扶下,居住在這里的彝族、苗族同胞團結一心、決戰貧困,與全國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海雀村可以說是畢節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縮影。
鳥瞰海雀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馮相清 肖大熙 攝
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市各族群眾埋頭苦干、同心攻堅,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實現了同步全面小康目標。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畢節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推陳出新、完善機制,在烏蒙大地上繪就民族團結新畫卷。
過去一年,在全國統一戰線助力下,畢節市獲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命名,赫章縣海雀村獲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命名,七星關區生機鎮等8個單位和地方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命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
三十五年篳路藍縷,三十五年春華秋實。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統一戰線的助力推動下,畢節試驗區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破浪前行,民族團結的觀念已根深蒂固,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遍地綻放。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編輯 胥芬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