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奧斯卡注定是亞裔的勝利。《瞬息全宇宙》憑借11項提名領跑,其中7項獲獎,楊紫瓊擊敗“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拿下最佳女主角,如愿成為奧斯卡第一位亞裔影后。
事實上,無論今年楊紫瓊能不能在奧斯卡拿下影后,《瞬息全宇宙》已經創下了亞裔演員闖蕩好萊塢的歷史:橫掃好萊塢四大電影工會的最高獎項;在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等7項大獎;主演楊紫瓊、關繼威更是在各大頒獎禮上拿獎拿到手軟。
(資料圖)
《瞬息全宇宙》的成功,讓許多華人影迷為之歡呼。畢竟近20年來,雖然偶有《臥虎藏龍》《藝伎回憶錄》等佳作,但亞裔主導的影片始終是鳳毛麟角。
且不論電影票房表現如何,近年來,包括亞裔、黑人等少數族裔面孔在好萊塢電影中越發重要,這與美國本土少數族裔觀眾比例上升密不可分。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布的《好萊塢多元性報告2022》,在美國本土,2021年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中,有6部電影的觀眾主要由少數族裔構成。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美國大批院線紛紛倒閉,各大電影制作公司仍在努力擺脫疫情遺留下的陰影。近日,最大院線AMC披露2022年四季度財報,其營收和觀影人數分別同比下降15.4%和17%。新電影推出節奏放緩,再加上高通脹帶來的壓力,影院行業短期內看不到重回疫情前狀態的希望。
從電影表現上看,諸如漫威、“神奇動物在哪里”這樣的成熟系列IP失靈,并沒有給觀眾帶來太多驚喜。
反觀亞裔題材的作品,《摘金奇緣》在全球橫掃2.38億美元的票房,還獲得了第7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的提名;《青春變形記》在Disney+上線后口碑、播放量雙豐收;漫威第一部由亞裔主演的超級英雄片《尚氣與十環傳奇》拿下2021年北美票房第二,僅次于《蜘蛛俠:英雄無歸》。
好萊塢試圖將“多元”作為獲得市場的籌碼,借此吸引更多非西方的電影觀眾,拓寬國際市場。
麥肯錫202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好萊塢正因影視制作行業中系統性的種族問題,每年損失100億美元。《好萊塢多元性報告2022》也指出,在2021年票房收入前十的院線電影中,其中8部起用了超過30%的少數族裔演員,少數族裔占比低于11%的電影票房表現往往也不佳。
2011-2021年好萊塢電影全球票房與少數族裔演員比例的關系(圖源:《好萊塢多元性報告2022》)
作為學院派代表的奧斯卡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為了平衡種族或民族代表性,從2024年開始,角逐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電影要滿足代表性與包容度標準,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一個:擁有至少一位種族或民族代表性不足的主演,30%以上的第二主角和配角來自至少兩個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包括女性、少數族裔、性少數群體或殘疾人),故事線、主題或敘事圍繞一個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展開。
盡管如此,目前好萊塢的多元化策略并沒有獲得觀眾認可,反而因過于“政治正確”飽受詬病。無論是棕皮膚、高顴骨的真人版小美人魚,還是新一任“007”將由黑人女演員拉什納·林奇出演,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究其原因,傳統白人男性仍然主導著好萊塢電影的創作,不改變電影創作的模式與思路,就無法在本質上實現多元化。
《好萊塢多樣性報告2022》顯示,有色人種與女性通常執導低成本電影,僅有30.2%的導演是有色人種,21.8%的導演是女性。在450多名好萊塢高管中,96%是白人,87%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5歲。
2011-2021年好萊塢不同種族導演比例(圖源:《好萊塢多元性報告2022》)
要改變僅僅停留在“政治正確”層面的多元化,關鍵是要改變積重難返的創作團隊,要鼓勵攝影機背后的多樣性,這包括制作公司的高管、導演、編劇。
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地把不變的故事內核移植到新的族群身上,這樣的多元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