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綜合 >

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蘇東坡(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

2023-08-31 23:15:37 來源:樂拇指
音頻解說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相關資料圖)

3、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4、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5、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6、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7、2、商鞅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

8、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后代。

9、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10、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11、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1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于彤地,尸身車裂,全族被殺。

13、3、秦始皇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14、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15、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

16、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17、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

18、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19、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20、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21、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22、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23、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24、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25、4、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26、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27、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

28、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29、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30、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31、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32、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33、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34、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35、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

36、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37、5、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38、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39、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40、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41、四個月后,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

42、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43、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

44、用于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于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45、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

46、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

47、唐中宗復位后,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48、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鞅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始皇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亮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狄仁杰。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