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綜合 >

廣州發布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全市平均通勤時耗36.5分鐘

2023-07-01 10:52:51 來源:大洋網

6月29日,“城市交通年報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行,《2022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下稱“交通年報”)在研討會上發布。其中透露,去年廣州地鐵日均客運量646萬人次居全國第一,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7%,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此外,2022年大灣區城際間日均出行量542萬人次,其中,廣佛兩市間日均出行量171萬人次,位列大灣區第一。

論壇現場

數據說話 解析廣州交通現狀——


(資料圖片)

南沙與大灣區城市日均出行總量同比增長8.6%

廣州于1997年編制首本交通年報,至今已連續編制26年。2022年交通年報顯示,受疫情影響,白云機場年旅客吞吐量2610萬人次,單一機場吞吐量連續三年全國第一。全年承擔國際航空旅客吞吐量78萬人次,是國家重要對外門戶樞紐。廣州港集裝箱年吞吐量2486萬標箱,位居全球第六。鐵路旅客年發送量6667萬人次,廣州南站4770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

廣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程度高,2022年大灣區城際間日均出行量542萬人次,廣佛肇占49%,其次為深莞惠(36%)、珠中江(15%)。廣佛同城聯系強,廣佛兩市間日均出行量171萬人次,占灣區城際出行總量32%,約為深莞的2倍(84萬人次)。南沙與大灣區城市(含廣州其他各區)日均出行總量同比增長8.6%,達到77.6萬人次;南沙與周邊城市32.7萬人次/日,占廣州與大灣區跨城出行總量的13%,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2021年占比9%),南沙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的地位正在得到加強。

全市平均通勤時耗36.5分鐘,同比減少2.2分鐘

近三年,更多市民選擇區內就近上班、居家遠程辦公等彈性工作方式增加以及外圍地區就業機會增長,全市平均通勤時耗36.5分鐘、同比減少2.2分鐘,45分鐘以內通勤出行占比80%,維持在較高水平。

綠色出行保持高位,新能源汽車成為機動車增長主體,電動自行車迅猛增長。

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含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常規公交、軌道交通)比例77%,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地鐵通車里程621公里,日均客運量646萬人次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6.3萬輛,同比增長47.5%,成為機動車增長的主體,年度新增的機動車中75.3%為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600萬人次,同比增長14.5%,相比2019年增長50.3%,呈迅猛增長趨勢。

找準問題 支撐交通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珠江口戰略性過江通道建設

過去三十年,是廣州交通高速發展的三十年。這三十年,廣州建成了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大港,高速公路和軌道里程均位居全球前列,交通已經成為廣州的強指標,是城市發展的“四梁八柱”。

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下,廣州的交通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城市強筋骨、通血脈,助力城市量級能級不斷提升?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鄧堪強表示:“城市交通規劃工作要用數據說話、立足數據思維、精準思維,通過年報對城市交通發展進行跟蹤體檢,發現并解決市民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支撐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珠江口戰略性過江通道,深化大灣區協同發展。目前,大灣區跨城通勤人口初具規模,總量達到118萬人,其中廣州在大灣區的跨城通勤人口54萬人,遍布佛山、東莞、深圳、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占大灣區跨城總通勤人口的45%。但在跨城出行時耗上,僅佛山能納入廣州1小時交通圈,深圳、珠海、惠州等均在1.5小時交通圈外,跨珠江口通道不足是制約大灣區東西兩岸高效流動的短板之一。建議加快蓮花山過江通道、增莞番高速和軌道22號線東延等項目建設,多措并舉強化灣區東西兩岸直連。

強化占道施工的精細化管理,緩解交通擁堵難題

高標準規劃建設南沙對外交通網絡。南沙年度人口規模增幅全市第一,對外日均出行量同比增長8.6%,與周邊城市聯系持續加強。南沙直通灣區的高效便捷交通體系正處于構建階段,當前與中心城區、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核心區以及港澳的聯系時長均超過1小時,往北部的“雙快”交通建設有待加快,往珠江口東岸城市的道路擁堵(南沙大橋高峰飽和度達到0.90)、高鐵班次少且時耗長,往珠江口西岸城市缺乏軌道直達。建議加快推進南沙站、廣中珠澳高鐵、南中珠城際等項目建設,研究港深西部鐵路延伸至南沙站,協同港澳,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強化占道施工的精細化管理,緩解交通擁堵難題。近三年中心城區因市政管線、軌道建設等占道施工引起的常發性擁堵點占比為20%-30%,已成為道路擁堵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2022年月均施工量673宗,其中62%需擠壓道路資源,對區域路網運行產生影響。建議加強對施工方案和交通疏導方案的論證工作,在車道“占一補一”原則基礎上,從施工時序、圍蔽方案、交通組織等方面確保地區道路交通服務水平不降低。強化道路施工期間的精細化管理,優化大型施工進場時序,做好施工點的施工組織管理和疏解引導。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