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再次綻放北京,解鎖《詠春》密碼,且聽大俠講元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圳出品的舞劇《詠春》,凡是現場看了演出的人,無不真誠點贊,異口同聲地叫好。扮演男主角葉師傅的深圳歌劇舞劇團青年演員常宏基前幾天對我說,這次全國巡演,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太原演出,全場觀眾都起立致意,“長時間的掌聲,大家久久不愿散去,我們一次次謝幕,我感動了,哭了,我們一邊鞠躬一邊流淚,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詠春》劇照
我和常宏基聊天的那天是六月七日,《詠春》劇組當晚要在深圳大劇院為文博會藝術節演出。下午聯排結束后,我在后臺一間化妝室里見到他。他個子不高,身穿一襲黑色長衫,遠看是穩重如山的義士,近看卻是個才二十四歲的年輕人。離開舞臺的情境,他活潑、頑皮、青春、愛動,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和他聊《詠春》,我都不忍心把事先準備好的高大上問題拋給他。
我說,你才二十四歲,情天恨海、生離死別、家愁國恨等等都還沒機會體驗過,你演江湖大佬葉師傅,覺得什么地方最難?
他說,“開始時我也很迷茫,我還年輕,沒有體會過葉師傅這樣一個成熟男性的人生,對于夫妻情感、武學追求都沒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我得向老師們學,向影視劇學,在舞臺上時刻提醒自己,‘我就是葉師傅’。比如說,他們都不是喜形于色的人,天大的事都放在心里,不會讓別人看到爆發點。我就得設法把這些演出來。”
我問常宏基,你喜歡讀武俠小說嗎?全國巡演演了四五十場之后,詠春的江湖故事在你心中是否也在不斷長大?
他說,“我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我太喜歡了,我最喜歡的是喬峰,喜歡他行俠仗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剛拿到《詠春》劇本時,我喜歡的角色是大春,覺得自己更像大春;這一路演葉師傅,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來越有內涵,他真的是一個平凡的英雄,劇中人很多都是平凡的英雄。葉師傅是他們的英雄,他們是葉師傅的英雄。這也是雙向奔赴吧。我們去佛山采風,看了拳館,聽了葉問后人給我們講詠春故事,體會到演出時武術動作一招一式的表演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不能演葉師傅,我必須就是葉師傅。”
常宏基還興奮地說,教他詠春拳的師傅,就是葉問師傅兒子的徒弟。
我開玩笑說,會不會演了幾年《詠春》,你就真成了詠春拳大師了。從此行走江湖,打遍武林無敵手。
他開心地笑了,說,“我倒是希望我可以。我們很認真地學了實戰,在舞臺上過招,那是實打實的碰撞。”
我說,你現在能夠實戰嗎?比如說在街上碰見小混混,你果斷出手,見義勇為。
他認真地說,“沒有機會試啊。”
▲晶報總編輯胡洪俠(右)與舞劇《詠春》主演常宏基(左)合影
就這樣嘻嘻哈哈,聊東聊西,我還是沒有把原來我準備好的一個問題提給他。我已經覺得那不應該是他回答的問題,恰恰是我們媒體傳播者與文化研究者該思考的課題。
舞劇《詠春》的故事講述方式是“故事套故事”:主線是“葉師傅”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扶危濟困,破除門戶之見,傳承中華武術。另一條線則是半個世紀后深圳劇組攝制電影《詠春》的片場,劇組眾人懷抱夢想,來到深圳,通過拍片來追尋心中的那束光。
我的問題正因此而來:現在已經證明舞劇《詠春》的故事講述方法在舞臺上大獲成功,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講述舞劇《詠春》本身的故事?作為深圳出品的文藝精品,《詠春》成功的密碼如何破解?“《詠春》的誕生”這個題目,如何演化成為一個“深圳文化故事”和“城市創意故事”?
舞劇《詠春》的精彩遠遠不止“武術+舞蹈”那么簡單,也非“詠春拳+香云紗”那么現成。
我有一個感覺:詠春的故事,正在成為一個“故事套娃”,或層層擴散的“故事漣漪”。
于是,問題來了:如何講述舞劇《詠春》本身的故事?
晶報總編輯胡洪俠(江湖人稱“大俠”),在“元故事”視頻號給大家講講關于深圳和深圳年輕人的“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