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嫌棄無咖啡因的路易波士茶,如今逆風翻盤,成為飲品賽道的新秀。
茶布奇諾
【資料圖】
圖片來源:公眾號@SMASHACUP打碎杯子
如果走進咖啡館,卻要點一杯不含咖啡因的卡布奇諾或是拿鐵,甚至還想請咖啡師再幫你的拿鐵做個拉花,這要求似乎有些強人所難——就好像點了一盤「糖醋排骨」但不許廚師添糖加醋,或是希望重慶火鍋店的牛油火鍋不能擱辣椒、顏色還得紅汪汪。然而在今天的一些小眾咖啡館里,咖啡師或許能爽快答應你的「不合理要求」,并向你推薦路易波士茶。
「等等,我要點的是咖啡,不是茶。」
「路易波士茶,也不是茶......」
這種既非咖啡也非茶的飲品到底是何方「神圣」?它的故事,要從300年前的非洲最南端說起。
路易波士茶每年在南非的夏季到初秋(即12~2月)收獲一次,茶農會剪掉離地面約50厘米的樹枝,并綁成捆運送到加工場地。
路易波士茶又叫「路易博士茶」或「如意寶茶」,都音譯自「Rooibos」,在南非荷蘭語中,這個詞的本意為紅色灌木。路易波士茶來自生長在南非開普敦以北200多公里,高原地帶的一種特殊灌木。特殊性,來自路易波士茶要求極為嚴苛的生長環境——原生的中心山脈像是干旱沙土地帶的綠洲,四季溫差、高原氣候、酸性沙質土壤、年降水量,還有微生物的組合,造就了這種全球再無「分店」的植物。如果瀏覽路易波士茶協會官網,會在照片里發現這種掃帚狀的灌木其實為綠色,而非傳說中的「紅灌木」。如果再湊近觀察,能看到有效阻止水分蒸發的細長針葉,以及花期時標志性的黃色蝶形花冠,因此又得名「線葉金雀花」或「松雀茶」。
從五花八門的名稱里,我們可以一窺路易波士茶的神秘,不過對于南非當地人來說,一心扎根此地的路易波士茶是被視為「南非三寶」之一的存在(另外兩寶是黃金與鉆石)。早在18世紀時,南非當地部落已將野外的「針葉茶」視為珍貴飲品。西開普敦的土著居民登山尋找這種灌木,小心摘取品相良好的針狀葉片,裝入布口袋中,大費周折地運下陡峭山崗。之后針葉片經手工剁碎、錘搗,再暴曬至干燥后,會呈現出富有光澤的棕紅色——最原始的路易波士茶就制作成功。
1652年,荷蘭人在南非開普地區的好望角建立站點,由此開始了對南非的殖民活動。歐洲的殖民者在踏上非洲土地前,已經養成了飲茶習慣,而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茶葉如果運到開普敦,不僅路途遙遠,而且成本昂貴。于是,荷蘭人學著當地土著,飲用路易波士茶,作為茶葉的一種平價替代。最開始,荷蘭人對這種茶并不滿意——因為它沒有能提振精神的咖啡因(后來卻成為路易波士茶最大的賣點之一),甚至視其為低階層人的飲品。
1772年,來自歐洲的植物學家與航海家卡爾·桑伯格(Carl Thunberg)到達開普敦,在那里他接觸到了路易波士茶,記錄其生長特性和當地人的茶飲習慣。這算是路易波士茶在國際上的第一次亮相。
本杰明·金斯伯格(Benjamin Ginsberg)
圖片來源:klipopmekaar.co
本杰明·金斯伯格(Benjamin Ginsberg)在經過大量實驗后,發明了路易波士茶發酵工藝,并開始銷售這種飲料作為傳統茶的草本替代品。
在20世紀前,這種受生長地局限的特有植物幾乎不被世界所知,直到1903年,出生商人世家的俄羅斯科學家本杰明·金斯伯格(Benjamin Ginsberg)移居南非,以科學和商業的雙重眼光審視、發掘了這種流傳于當地部落的特殊飲料,并將其包裝成「南非的錫蘭紅茶」,路易波士茶才第一次以國際貿易的方式走出了南非。
明明生長于灌木而非茶樹,為什么會被命名為茶?東西方語境中,對于「茶」的界定范圍并不完全一致:在中國被稱為「茶」的,多為《茶經》開篇所定義的「茶者,南方之嘉木」,即來自山茶科、山茶族、茶屬的植物,生物學雙名法稱為「Camellia Sinensis」。所以被問到「喝不喝茶?」時,首先想到的是含有咖啡因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等。而在英語語境中,凡是取自植物莖或葉,經過風干或提煉、沖泡而成、帶有植物風味的飲品都可以稱為「茶」,典型如花草茶(Herbal Tea)。
指向區別更大的,是兩種語境里的紅茶。中國的「紅茶」無需贅言,指金駿眉、祁門紅茶這種在綠茶制作基礎上發酵成的茶葉,但在英語世界里,紅茶的翻譯并非「Red Tea」,而是「Black Tea」。「Red Tea」這個名字,則留給了來自南非的路易波士茶。在最早商業化探索者本杰明·金斯伯格及其兒子的努力下,原本野生野長的針葉灌木逐漸走上產量、顏色與收割的標準化之路,經過氧化與發酵,路易波士茶的茶湯介于琥珀色與橙紅色之間、色澤剔透。
第一次拆開路易波士的茶包時(茶包上標注的是它的另外一個名字——金雀花茶),我立即被這種香味濃郁的茶所吸引:相比一般的花草茶或者代茶,路易波士茶的風味獨特,有蜂蜜味(有時是焦糖味)、堅果味(有時是微妙澀味的木質和花香),因為不含草酸和極少的單寧酸,即使高溫沖泡也不用擔心茶湯苦澀。正如普通茶底可以做成奶茶或果茶,路易波士茶也能與牛奶、冰淇淋、水果、糖漿等各色原料百搭,甚至還可以磨成茶粉添加到面包、蛋糕里,給烘焙增添獨特的草本氣息。
路易波士茶經過晾曬、澆水,在34~38攝氏度的溫度下堆放10~14小時發酵。發酵的同時發生氧化,茶葉顏色從綠色變為深琥珀色,并散發出獨特的香氣。
從20世紀初至今,在路易波士茶不斷被世人了解的過程中,南非人信奉的保健功能也不斷被科學所證實:路易波士茶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抗誘變、抗癌特性,可以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并且還不含咖啡因。
茶在東方,最早飲用群體是需要久坐的禪宗僧人。最早達到歐洲時,茶水曾被視為來自東方、讓人神清目明的「瓊漿玉液」。1680年代,中國茶葉從英國被介紹到歐洲時,宣傳功效寫的是「能讓人敏捷、勇敢,治療睡眠過多」——所有的這些,都是茶葉里咖啡因的功效。然而到了現代社會,情況似乎正相反:泛濫的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飲、巧克力,以及可樂和其他功能飲料里,這就意味著不知不覺間攝入的過量咖啡因,會影響人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對于咖啡因敏感的人群而言,攝入咖啡因不僅代表深夜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甚至還有頭疼、心悸和腹瀉等癥狀的出現。
路易波士茶粉
圖片來源:redespresso.com
所以不含咖啡因的路易波士茶,在荷蘭殖民南非的時代里曾被嫌棄,如今卻因此逆風翻盤、成了咖啡界小眾賽道的一匹黑馬。2006年,第一杯路易波士茶的Espresso在南非橫空出世。按照《Espresso咖啡:一種有關化學的品質》(Espresso Coffee: The Chemistry of Quality)的解釋,Espresso是一種烹煮咖啡的科技方法,溫度在90±5攝氏度的水溫,9±2巴的壓強,30±5秒鐘的過濾時間可以萃取到咖啡濃縮液——用類似手段萃取的路易波士茶濃縮液也就被稱為Tea Espresso,在它被介紹給咖啡館和咖啡零售商以后,咖啡界開始有了真正不含咖啡因的「咖啡」。
萃取后的路易波士茶香味濃郁、滋味醇厚,甚至還能出現類似咖啡的油脂,在與牛奶的融合上,路易波士茶的濃縮同樣表現穩定。回到開頭的咖啡館——即使顧客提出「不含咖啡因的拉花」需求,咖啡師也能輕松滿足。正如咖啡凍干粉是咖啡最簡便的沖泡方式,路易波士茶也被研發出方便的茶粉和凍干粉,只需加少量的水,就能還原一杯濃縮。使用路易波士茶制作飲品,完全不用擔心影響睡眠質量,晚上嘴巴饞時來一杯,還有放松心身、助眠的效果。
路易波士茶拿鐵的制作過程
圖片來源:redespresso.com
國內如意寶茶品牌打碎杯子「SMASH A CUP」的創始人張一芃說,從2010年進入國內開始,目前至少有700~800家咖啡館在提供路易波士茶的「咖啡」,這給咖啡因不耐者打開了一扇窗。即使是喝咖啡的人,隨著夜色臨近,或許也會考慮是否還要多喝一杯咖啡刺激神經,還是喝杯無咖啡因的「咖啡」放松一下——濃縮的路易波士茶做成的拿鐵,似乎是夜間咖啡館里一個不錯的選擇,打碎杯子也一直在推廣特色「茶布奇諾」和其他使用如意茶粉調配的創意飲品。
既然如此,路易波士茶會從小眾走向主流嗎?目前看來還不太可能,受制于單一產地的有限產量,路易波士茶還無法形成能流行的大市場。許多國家曾嘗試引種這種灌木植物,均以失敗告終。僅能生長在南非的路易波士茶,目前年產量不過14000噸。或許有一天,它可以走出南非,隨著越來越多人的了解和接受,撫慰更多現代人的口味和睡眠。
感謝打碎杯子「SMASH A CUP」品牌創始人張一芃接受采訪。
參考資料:
[1] 《南非路易波士茶的功效概述》,郭佳
[2]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Alan Macfarlane、Iris Macfarlane
[3] 《The Rooibos Story》,Rooibos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