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綜合 >

叮叮叮叮當 壯族天琴端午上分!

2023-06-22 09:49:27 來源:北部灣在線綜合整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在端午節當晚推出特別節目——大型交響詩《碧水長歌頌端陽》,節目采用沉浸式實景演出,用四個樂章描繪出中華民族踔厲奮發,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而在央視《新聞聯播》6月19日公布的特別節目宣傳片中,前兩個鏡頭出現了廣西壯族天琴姑娘。據悉,壯族天琴節目由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師生參演。

天琴是我國壯族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天琴流行于廣西崇左的龍州縣、寧明縣、憑祥市等邊境地區,天琴聲圓潤明亮,如落水叮咚,在當地被叫做“鼎?!?,又因其與壯族古老民俗活動“天”有關,故得名天琴。2021年5月,壯族天琴藝術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早在2007年,龍州縣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天琴藝術之鄉”。那么,壯族天琴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資料圖】

一鳴驚人 古老藝術迎來新機遇

天琴藝術是由壯族祖先駱越先民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主要用于祈福消災,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多在婚禮、滿月、祝壽、節慶時表演,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曲調有《開門曲》《跑馬曲》《逗天》《解悶曲》等7個。

2003年,龍州縣開始挖掘整理天琴音樂素材,在第五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天琴女子組合一曲《唱天謠》一鳴驚人,唱響天琴藝術品牌。近年來,龍州縣不斷積極探索天琴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工作,天琴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廣西,走向全國。截至2022年12月底,天琴彈唱已在央視表演72次,到德國、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演出達12次。

天琴彈唱《天之琴》表演。(來源 廣西日報)

用心傳承 天籟之音令人神往

李紹偉是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赫赫有名的“天琴世家”第10代傳承人,也是廣西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天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他從10歲就開始與天琴朝夕相伴,對天琴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天琴由琴桿、琴筒、弦軸、琴馬、琴弦組成,琴筒成半球狀,用葫蘆殼制作,弦為兩根尼龍弦,傳承至今已歷經4次改良。第一代天琴由整個葫蘆制成,彈奏時葫蘆頭會頂到腹部,很不方便;第二代天琴只用開了幾個孔的葫蘆底部制作,聲音相對沉悶;第三代天琴在葫蘆側開口;第四代天琴,李紹偉采用了可拆卸葫蘆的方式,攜帶更加便捷。

在李紹偉和其弟弟的帶領下,龍州縣雙蒙村板池屯成立了一支天琴文藝表演隊,利用農閑時間到全國各地參加表演。天琴的發展傳承,喚起了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更讓村民們可以通過旅游表演、售賣天琴等獲得收入。村民們也沒想到,過去的娛樂消遣成為了他們增加收入的法寶。

壯族天琴叮咚響 奏出美好傳承曲(新華網)

天琴文化傳承離不開樂器的制作和研發。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廣西工匠”秦華北半生癡迷于這項傳統樂器。他研究改良制作天琴,豐富了天琴彈奏的音律,并創新開發出天琴手鼓、超低音大天琴、電音天琴等樂器。他組建天琴演奏團隊,讓這項小眾樂器走向大眾。

不同于傳統制琴,秦華北還對天琴不斷實施改良。傳統天琴分為三節,演奏時須拼裝,費時費力不說,音準也難調。面對天琴這一“天生缺陷”,秦華北在廣西著名民族音樂家范西姆教授的指導下,先是將天琴從三節桿改為一節貫通,再將棉紗線琴弦改為尼龍弦,并按正四度固定音高定弦,音域擴展到四個八度,可任意轉調,最后還將手撥弦改為用撥片彈弦。改良后的新天琴,從只能彈唱一聲部變成可彈唱兩聲部和三聲部,豐富了音律,也獲得了更加寬廣的音域和更加優雅的外觀。在秦華北手中,古老壯鄉樂器與現代技藝碰撞出美妙旋律。他把天琴升級到電聲天琴,制作出高音琴、低音琴、中音琴、次中音琴等一系列創新天琴。其中,電聲低音天琴是民族樂器的一次突破。

秦華北彈奏改良后的電聲天琴(央廣網記者 羅蘭 制作)

通力發展 古老音符演奏出新生命

近年來,龍州縣不斷推動壯族天琴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在各大中小學開設天琴興趣班,廣西區內多所高等院校開設天琴文化選修課,還通過招募“最美天琴傳承人”志愿者,擴大天琴藝術在群眾中的知曉率,推動群眾參與天琴藝術的傳承,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天琴的演奏曲目不斷發生變化,在原始曲調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填詞,創新表現形式,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龍州縣文化館館長譚麗瑩說。

“2020年至2023年1月,我們推出了天琴藝術普及進校園28場、文化進萬家150場,文化志愿者下鄉輔導260次?!饼堉菘h天琴藝術傳承中心主任何曉說。

2023年1月1日起,《崇左市壯族天琴藝術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壯族天琴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有了更堅實的后盾。

來源:新華社、新華網、央廣網、廣西日報、崇左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