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今年通過農業生產大托管,我種植了1400畝水稻、1200畝大豆。目前,3臺收割機已全部完成了1200畝大豆收割。”10月15日,淮南毛集實驗區唐柱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柱洋一大早就調派大型農業機械,進行收割作業。
今年以來,毛集實驗區以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利”為目標,按照“政府引導、農戶自愿、民主決策、利益共享、示范引領”的思路,在全市率先探索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實施主體,實施農業生產大托管,農業托管涉及26個村,托管面積達到4.5萬畝。
“耕地集中連片,播種、病蟲害防治以及收割都能進行機械化作業,既省錢又高效。”唐柱洋告訴記者。
實施農業生產大托管,促進了“兩強一增”,農田增產、農戶增收有了強勁動力。
“自從實施‘大托管’,種糧收入明顯提高,今年秋季全村僅水稻收入就有100多萬元。”焦崗湖鎮穆臺村黨總支書記宋道寬向記者介紹,該村農業托管面積增至3600多畝,不僅減少了生產成本,也徹底糾正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
記者在毛集實驗區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中心了解到,為做好今年秋收工作,該中心設立3個分中心,購置整合各類機械設備200多臺(套),組建了農機服務隊、農技服務隊、收儲服務隊,選派34名基層農技員和17名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為托管主體提供耕種治收全程機械化服務,農戶種糧的信心更足了。
“農戶那邊收割,我們這邊就地收購,確保秋收順利。”淮南洪圖糧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洪海旭告訴記者,糧食收購加工企業與“大托管”主體簽訂訂單,建立優質糧生產基地,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延伸“大托管”產業鏈,形成“訂單生產、優質優價、托底保障”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多方共贏。
“生產要素和社會化服務跟進,促進了農業高質量發展。”毛集實驗區農業發展局副局長李兆新說,將進一步完善“大托管”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人才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 記者 柏 松 本報通訊員 徐瑞成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