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從西湖區雙浦鎮吳家村渡口坐上擺渡船,3分鐘后便能抵達長安沙島。今日,記者登船上島,步行數十步,滿目青綠,是一望無際的農田。七月初插上的秧苗長到了30多厘米。陣雨過后,葉面上零星的水珠在陽光下分外耀眼。
“實際墾造水田一共5500余畝,劃分成長180米、寬50米的田塊。”之江城投集團有關負責人華南告訴記者,該島地處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匯流處,東西長約4900米,南北平均寬約800米,呈棗核型。去年10月,該島作為西湖區的糧食功能區整治優化項目正式開工,目前總進度已完成95%以上。
無數個田塊首尾相連,中間分布著十多條行車道路。“像腳下5米寬的田間道路是中樞干道,能兩車交匯,我們修了5條,之后全部鋪上瀝青。”華南介紹,另有4米寬、3米寬道路不等,縱橫交錯“織”成田中路網。
一年之前,此地是何樣貌?負責該項目土地規劃設計的謝鵬帥告訴記者,這片土地是雙浦鎮8個村社的集體土地,之前大部分被村民修建成魚塘,一小部分種植了果樹。2017年,之江城投集團從各村社將6000余畝土地盡數流轉,幾乎都以農用地為主。“長安沙島是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因此我們一直都維持了原狀。”華南說,去年該地變更為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便響應西湖區開展糧食功能區整治優化的號召,重新規劃土地資源。
著手墾造水田,之江城投集團的團隊輕車熟路,這些年來已在西湖區流轉了3.7萬畝土地,墾造水田8000多畝。“這8000多畝水田一共分了14期陸續改造,作為第15期的長安沙島項目單期就達到5500多畝,體量相當大。”現場施工團隊有關負責人沈國強說,技術層面不難,但地處三江交匯處,做好農田排水、灌溉是關鍵。
與以往水田采用混凝土澆筑的排溝不同,長安沙島項目所有的排溝均采用生態毯和裝滿沙土的生態袋壘成。“裝袋沙土從島上就地取材,取用方便、節約材料還環保。” 沈國強說,為了田間泄洪需要,還將排溝深度增加到60-100厘米。前陣子臺風天雨水大,農田基本未受影響,“灌溉用水從錢塘江里泵上來,用埋在地下的給水管網分流灌溉,灌完不能直排,另修建了約35畝的生態湖和沉沙池增加一道過濾程序。”
經過一系列改造,長安沙島農田的溝、渠、路等農田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相較原來的水塘,改造后的農田地勢變低,加之數十條溝渠互相通達,加大了灌溉與排水的效率。”華南指著西湖與富陽的兩區交界處,“對面就是富陽五豐村,交界處有一條公共河道,多年來沙土淤積嚴重,水流滯緩。我們同時開展了河道清淤,對抗洪防澇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沙島墾造水田項目實現了零散耕地的集中連片,具備開展智慧化、機械化、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集團已經著手對接相關事宜,希望進一步提升機械化作業的能力,引進更多先進的農用機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華南笑著說。
“第一波種的是小麥和五彩油菜,眼下的水稻還是頭一茬,但預計畝產能達到500公斤,這意味著今年將新增稻谷產量約275萬公斤。” 華南表示,西湖區還將在其它地塊繼續開展 “百畝方”“千畝方”農田整治工程,推動“小田”變“大田”,有效解決耕地“非糧化”和永久基本農田碎片化問題,逐步形成布局集中連片、農田設施完善、適合規模種植和現代農業生產的優質耕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