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手機照)|流蘇
【資料圖】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每年陽歷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夏”,即夏天,“至”,乃極也。夏至,表示炎熱的夏天來臨了,它的氣候特點為暴雨、梅雨天氣、高溫桑拿等。
俗話說,“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地理書上所說的“天長夜短”的時刻。
夏至的寓意是“陰長陽短”,代表著陰氣開始顯現,同時陽氣開始衰減,預示著夏季正式開始。人們認為夏至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時我們體內的陽氣開始降至谷底,所以需要關注自身健康和身體狀況,保持清涼,保持食欲正常,切勿中暑。民間素有在“三伏天”貼“三伏貼”的習俗,旨在祛除體內的濕氣,冬病夏治,強身健體。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就是指“伏邪”,即“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夏至過后,隨著氣溫一天天地升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蟬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拜神祭祖以祈求災消年豐。時至今日,夏至的傳統習俗依舊豐富多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賽龍舟”。夏至這一天,人們組織舞獅、龍舟比賽等活動,熱鬧慶祝。在飲食習俗上,南方吃五色飯,吃蛇膽,喝酸梅湯等,北方則是吃夏至面,喝綠茶、飲綠豆湯等。這些流傳至今的習俗,都是慶賀夏至的到來、祈愿好運降臨。
詩人杜甫說,“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白晝酷暑難熬夏夜苦短,開窗納涼愜意。王安石則在《初夏即事》里說,“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詩人通過嗅覺和視覺的細膩傳神描寫,將夏至時節的美好瞬間,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從中可以感受到夏至的美妙和人們對這個節氣的熱愛和珍視。
夏至的節氣也與人生有著深厚的聯系。夏至,天氣炙熱,驕陽似火,草木葳蕤,萬物蓬勃。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當像夏天一樣“熱情似火”,且凡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熱情熱愛,要保持“持續高溫”不斷為上。同時,正值暑氣高溫時節,在生活起居中要信奉“物極必反”的法則,不得貪圖一時之爽,因為熱冷相遇,必然炸裂。現實生活中,身邊的朋友就有在大汗淋漓之后,為降溫、貪圖一時的口舌之欲,服用了冰箱里大量的冰鎮啤酒,隨著“咚咚咚”的一陣牛飲狂造,立刻導致身體各個器官嚴重衰竭,身體的確爽歪歪了,但也當下斃命歸西。所以,夏至過后,食用生冷食物、夜間納涼等,都應該節制有度。特別是在高溫下的室外滯留時間過長,不能過量猛然服用冰鎮冷飲及食物,也不可貪圖涼爽長時間置身于空調房內,適當地流汗,也是身體排毒的自然需要。
另外,遇事切記不可心焦氣燥,一點就爆,應當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凡事沉得住氣,不急躁,不焦慮,不販賣恐慌,不走極端,便會避免步入“欲速不達”的怪圈。只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的變化和挑戰,放慢腳步過慢生活,三伏天也自然會感覺到身心清涼清爽,生活愜意,生命蓬勃,生機無限。
我們說,夏至,是一個雖然有著酷暑但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時節,它代表著季節的變換和生命的起伏。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和啟示,來應對人生中的變化和挑戰,讓自己的生命在不斷的蛻變中綻放出更燦爛的色彩。正如詩人白居易所說:“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夏至開始,夜晚的時間開始悄悄延遲起來,聽到庭院中槐樹上蟬兒在不停地鳴叫,不由得感嘆日月如梭,時光荏苒,于是令人產生珍惜美好時光的念頭。一方面,我們當盡情享受夏日的美好和快樂,以保持優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需充分愛護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在夏至節氣,在生命中的每一個轉折點,我們都應該時刻關注自身身心狀況,調整好心態和取向,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未來。
總之,夏至的來臨,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充沛、流轉,萬物榮華,稍縱即逝,這也是我們應該珍視的。當下,讓我們放下繁瑣的事務和瑣碎的紛擾,享受陣陣涼風和遍地生機;此刻,讓我們慢下來去感受世界的多彩和美妙,擁抱更加幸福和充實的生命。
壹點號流蘇隨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