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 >

中科院首個“試點”落戶合肥 三大“亮點”搶先看

2023-05-08 10:19:05 來源:合肥晚報

5月6日,中國科學院磁約束聚變能研究開放創新試點正式在合肥啟動。記者獲悉,“磁約束聚變能研究”是中科院首個正式啟動的開放創新試點領域。該試點由合肥“科學島”建設運行,將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和國際科技合作網絡。


(資料圖)

【首個試點為何“落戶”合肥】

從首批67家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

在合肥開展中國科學院磁約束聚變能研究開放創新試點,擁有“基礎好、成果多、前景廣”的“肥沃土壤”。

經過半個世紀的創新積累和發展,如今,合肥“科學島”已經成為全球核聚變研究的重要基地。

大家熟知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在不斷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重要創新成果的同時,還開啟了“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局面。

依托相關大科學裝置、技術與成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研究院)與歐美俄日等40多個國家超過120家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相關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成為國家開放共享大科學裝置標桿之一。

同時,合肥研究院還全面參與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學工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之一——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承擔了中國采購包80%以上任務,任務完成質量、進度均居國際前列。

當前,合肥還正在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啟動會上,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2025年,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式建成。

“在磁約束聚變研究領域,我們與國際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學習關系,形成了可開展國際深化合作的基礎保障。”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表示。

“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開放創新試點獲準立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植根于安徽省合肥市這片創新沃土。”中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開放創新試點是經過層層考察推薦,從全院首批67家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

【國際合作將成為重要科研方式】

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國際化建設

“國際合作和定向基礎研究是‘科學島’未來長遠發展的兩個重要抓手。”劉建國告訴記者,試點建設是合肥“科學島”科研合作方式的一個重要變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依托大科學裝置,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研究,將成為合肥研究院一個重要的、基本的科研方式。

劉建國介紹,基于試點,在國際人才聚集方面,將力爭做到讓相關人員來到“科學島”一次,就能感覺到是合肥“科學島”的一員,并能安心在這里長期穩定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劉建國表示,這需要一整套的建設,大到制度、文化、管理體系的建設,小到路牌標識的建設,還包括孩子入學、醫療保障、生活細節配套服務等等。“就在‘科學島’及周邊,未來將打造一個適宜國際青年科學家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小生態’。”

“該試點將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和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同時,也將進一步推動科學島和未來大科學城建成全面開放共享的‘最美科研圣地’,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國際化建設。”劉建國說。

聚焦——

試點中的三大亮點

今后,開放創新試點將如何運行?記者提煉出其中一些亮點。

關鍵詞:國際合作網絡

今后,合肥“科學島”的聚變研究將更加國際化。

構建深層次、多體系國際合作網絡,除了繼續深化與歐美俄日在研究領域的合作交流外,還將布局聚變合作新網絡,例如輸出和資助中東和北非國家聚變研究及等離子體物理學科教育,掐尖聚變青年人才;將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組織發出“中國之聲”,例如依托聯合國多邊組織平臺,輸出中國聚變未來發展理念和路線等。

關鍵詞:“以我為主”計劃

圍繞國際先進的聚變研究示范平臺,將建設相關重點實驗室,聚焦聚變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引領聚變前沿研究。

“以我為主”,積極謀劃、培育推動由我國牽頭的,面向聚變堆燃燒等離子體物理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計劃將由中國主導,帶動全球參與。

全面開放共享EAST國際聯合實驗,裝置實驗數據對全球開放共享,全球合作者可無障礙遠程參與。

關鍵詞:人才高地打造

通過建立人才引進工作組,建立人才數據庫,設立引才專項獎勵,建立柔性工作機制等,積極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匯集一流聚變人才。

同時將構建高質量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國際化科研生活環境。在體系上,形成以聚變能研究為引領,整個“科學島”共同參與的國際合作開放創新體系,打造開放創新“小生態”。生活環境上,將對相關人才在生活居住、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多個方面給予強力保障和地方支持。

合報科學+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司晨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