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 >

數字春耕“別樣新” 科技減輕種地負擔 “雙減”背后的“雙增”

2023-04-06 09:32:48 來源:央視網


(相關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農田里的傳感器已經變成農民的眼、鼻、手。這些新農具的推廣應用,也大大減輕了農民種地的強度和負擔。

這位老人名叫陳風燕,今年已經77歲了,從16歲開始種地,60多年幾乎都沒離開過土地。記者注意到,在岔河村白馬湖這個生產基地,和她一起干活的這些農民,最小的也有57歲。現在,正是育秧的大忙時節,他們能不能承受這樣的勞動強度?

記者在現場看到,眼前這個育秧機自動裝填基質,自動噴水濕潤,可以實現覆土、播種、成盤等一系列生產流程。根據測算,一條播種流水線正常情況下,每天可以播種近6000盤,按每畝水稻大田栽秧需20盤秧苗計算,每天可以為近300畝水稻大田育秧。這么大的工作量,基本上都依靠機器完成,農民只需要整理秧盤、裝卸轉運。

育秧機、運輸機、插秧機三種機械搭配,讓秧苗下田全程機械化成為現實。記者跟隨陳仕云到地里,實地體驗了秧苗運輸機的工作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動動手、按按鈕,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在淮安市漣水縣常盈橋稻麥合作社記者看到,幾百畝的麥田進入了拔節期,但管理這些土地的,主要靠的是這塊屏。“雙減”背后的“雙增”科技巡田察苗、化肥減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智能化新農具廣泛應用也減輕了農民勞作的強度。記者在實地調研發現,“雙減”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實現了土地的產出和種糧效益的 “雙增”。

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這家合作社的稻田里,集中連片的200多畝農田還沒有長出莊稼,但稻米訂單已經被搶購一空。

記者調研發現,減少化肥用量,多用有機肥,實現了對本地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了種植成本;大米品質好,種糧效益進一步提高。這筆賬,農民算得清清楚楚,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保護地力,加大科技投入,建設一批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江蘇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持續深化科學施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試點探索化肥農藥實名購買定額使用,以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