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近年來,我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把促進青年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農民工、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幫扶,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啟動實施創業安徽行動,多措并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相關資料圖)
如何進一步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確保就業局勢持續總體穩定?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精準施策,重點群體好就業
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是當前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省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創新實施“53353”拓崗舉措,實施百萬大學生興皖行動、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去年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94.9%。農民工就業達1998.2萬人,同比增加17萬人。
“隨著穩經濟各項舉措進一步落實,經濟持續向好勢頭會得到更好鞏固,將帶動就業需求擴大,增加就業崗位。”全國人大代表袁亮建議,各級黨委、政府持續發力,營造更加平等、寬容的就業氛圍,讓更多高校畢業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農民工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然而,農民工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數從事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缺乏主動學習技能的意識和基礎,難以適應市場對勞動技能需求的快速轉變。
如何讓農民工從“體力型”轉向“技能型”?“提升農民工技能水平要建立終身技能培訓體系,深入分析農民工特點和職業發展趨勢,借助數字賦能提升農民工技能培訓質效,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建立農民工終身技能培訓制度。”全國政協委員陶儀聲說。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要鼓勵新生代農民工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激勵新生代農民工接受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提升文化和專業素養,提升在城市持續工作的能力,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今年,我省將著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和二、三產業就業提質增量擴容行動,確保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
搭建平臺,兜牢底線暖人心
就業促進暖民心。去年以來,我省組織實施就業促進行動,大力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建設,構建“三公里”就業圈,實現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
“家門口就業,既能方便照顧家庭,又能實現增收,是許多人向往的就業方式。”全國政協委員錢家盛建議,有關部門要繼續優化這項民心工程,建立轄區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摸排勞動力和企業用工信息,實時更新、動態管理,聚焦勞動用工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搭建更多就業供需平臺,幫助供需雙方實現精準對接。
“三公里”就業圈政策的實施,讓不少有就業需求的群眾從中受益。此外,我省近年來對就業困難人員持續開展就業援助,加強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制定個性化援助計劃,提供一對一就業援助,兜牢困難人員就業底線。
“幫扶困難人員就業,關系民生底線。”全國人大代表賈亮建議,針對身有殘疾、享受低保、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等人員,要健全幫扶臺賬,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同時,加強政策支持。對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提升能力給予有力支持;對企業吸納困難人員就業的,給予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對困難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給予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支持;對從事靈活就業的,給予社保補貼;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和生活費補貼等。
鼓勵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
創新創業催生了大量經營主體,是穩經濟穩就業的重要支撐。鼓勵創新創業創造,要為創業者著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和社會氛圍。去年,我省實施創業安徽行動,組織遴選認定首批10家省級創業研究院和6家省級創業指導大師工作室。舉辦“未來新徽商”特訓營科大硅谷班等特色主題班,累計培訓15萬人次。
中小企業的做大做強離不開資金“活水”。“我國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是創業就業的主要載體。”全國政協委員許禮進表示,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和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他建議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地方“信易貸”的支持力度,更好地為創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創業者需要經過系統培訓,提高管理、經營素質,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選擇合適的項目很重要。”全國人大代表李楊建議,創業者可以從一些“小而美”的項目試手,多選擇周期短、見效快、成本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圍之內的創業項目。另外,要時刻關注國家政策,掌握行業動態,善于觀察市場發展趨勢和民眾消費特點,從中發現創業機遇,提升成功率。
■ 記者 朱 卓 朱勝利 范孝東 李 浩 張 岳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