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 >

安徽出臺新“方案”讓企業少跑腿 4月起實現“應替盡替”

2023-03-07 10:18:44 來源:合肥晚報

企業申請上市、融資、評優評先,1份信用報告可代替40個部門證明。3月6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安徽省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行解讀。

平均提供300份證明流程復雜耗時長

據介紹,無違法違規證明較早是企業申請上市時提供的要件,證明企業在最近3年內沒有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的情形,后逐步應用于企業申請政務服務、評優評先等事項。


(資料圖)

過去,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每年為我省企業出具大量無違法違規證明。特別是在申請上市時,企業及其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等均需所在地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出具各類無違法違規證明。例如,在提交上市申報材料時,平均一家企業需提供300份證明;在上市輔導期,企業每年還需不定期赴有關單位了解自身違法違規情況或出具相關證明。政府部門出具無違法違規證明有的還需市、縣有關部門核查反饋,辦理流程復雜、時間較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企業和部門均迫切希望簡便辦理。

40個領域推廣實施企業實現少跑不跑

企有所呼,政有所應。結合企業訴求,省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學習廣東省和浙江省杭州市分別在11和15個領域開展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的經驗做法,2022年在合肥市高新區開展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試點,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在此基礎上,我省按照“應替盡替”原則,出臺《方案》,在40個領域全面推廣實施。

2023年起,我省企業在申請上市、融資、評優評先等事項中,通過“信用安徽”網站、“皖事通辦”平臺等免費申請獲取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以下簡稱信用報告),代替赴多部門辦理法院執行、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經濟和信息化、民族宗教、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利、商務、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退役軍人管理、安全生產、審計、市場監管、廣電、體育、統計、林業、醫療保障、地方金融監管、人防、檔案管理、新聞出版、電影、藥品監管、稅務、氣象、地震、消防安全、煙草專賣等40個領域無違法違規證明,以“1份信用報告代替40個部門證明”,實現“企業開具證明少跑40趟”。

根據《方案》規劃,我省將在3月底前逐步實施,4月起全面代替,實現“應替盡替”。各級政府部門依法依規逐步擴大企業信用報告適用范圍,在更多事項中推廣應用。此外,鼓勵企業在開展市場經營活動過程中應用信用報告。

2千余億條數據匯聚24小時免費在線辦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為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減證便民”,安徽積極推動全省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以下簡稱承諾制)工作,兩年來全省共為群眾和企業減免提交證明材料375.14萬件次。主要涉及戶籍管理、市場主體準營、資格考試、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健康體檢、法律服務等方面。

我省還高標準建成安徽省大數據平臺,構建了全省跨部門跨層級數據交換“總樞紐”、數據共享“總調度”和數據服務“總門戶”。目前共歸集匯聚數據2492億條(其中省級932億條),數據累計共享調用1200多億次,政務數據已實現“應歸集盡歸集、應共享盡共享”。

為了更好地方便企業,系統提供7×24小時不打烊信用報告服務,解決企業“沒空辦”“著急辦”問題,實現“隨時辦”。在辦理效率上,企業完成“登錄、認證、生成”3步,可在1分鐘內獲取信用報告,實現“實時辦”;在費用方面,企業線上、線下獲取信用報告均不限次數,不收取任何費用,實現“免費辦”。此外,省內各級政府部門在辦理行政服務事項時,需核實企業是否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可直接通過省信用平臺獲取相關企業信用報告,無需企業提供,實現“無感辦”。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偉

責任編輯:王振華

關鍵詞: 以下簡稱 有關部門 司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