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熱聞 >

非洲豬瘟病毒首次被證實可自然重組進化,疫苗問世后市場規模或將超百億

2023-06-23 16:28:29 來源:界面新聞

5月3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了非洲豬瘟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間可以通過自然重組進化。


(相關資料圖)

哈獸研官網顯示,近期,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從不同地方送檢疑似陽性樣品中分離出三株遺傳上高度同源的非洲豬瘟基因I型和II型自然重組病毒株。這些重組病毒根據B646L基因鑒定為基因I型,但其基因組包含來自Georgia07樣基因II型強毒株的10個不連續片段,占比56%。

實驗研究顯示,該重組病毒對家豬具有高度致死性和傳播力。 

此外,哈獸研還指出,當前我國尚無批準應用的非洲豬瘟疫苗,通過嚴密的病原檢測及時發現清除傳染源,以及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斷傳播途徑,仍然是防控非洲豬瘟唯一可行辦法。

此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仇華吉就曾表示,非洲豬瘟疫苗研發的難點在于病原本身的基礎研究薄弱以及生物安全條件的限制。非洲豬瘟病毒生物學特性復雜,其誘導的免疫保護及免疫逃逸機制研究十分有限;其基因組龐大,有超過一半的基因功能未知,保護性抗原基因研究不足,已知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十分薄弱。

哈獸研在官網指出,此項研究證實的自然重組病毒株,給疫苗研發帶來新的挑戰。 

非洲豬瘟一直被生豬養殖界稱為世界性難題,目前還沒有批準應用的非洲豬瘟疫苗,但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加入了研發非洲豬瘟疫苗的競賽之中。

哈獸研率先研發非洲豬瘟雙基因缺失活疫苗。2020年,農業農村部官網顯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非洲豬瘟疫苗已完成疫苗環境釋放試驗,即將進入擴大臨床試驗和生產性試驗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曾介紹,哈獸研分別在黑龍江、河南和新疆等三個基地開展了疫苗臨床試驗,試驗規模共計近3000頭商品育肥豬,不同劑量接種組免疫保護率均在80%以上。 

今年以來,相關企業密集披露了其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進展。 

3月20日,中牧股份、生物股份發布公告,兩家公司各自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廣東藍玉簽署技術開發合同,共同研究開發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中牧股份公告透露,非洲豬瘟亞單位(納米顆粒)疫苗創制項目已在病毒結構解析、抗原結構解析、免疫抗原設計和納米顆粒疫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突破,并在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具備較為充分的基礎數據。

生物股份此前也曾在互動平臺上公布,公司非洲豬瘟疫苗已開展基因缺失疫苗、亞單位疫苗、腺病毒疫苗、mRNA疫苗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究,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的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研制已正式向農業農村部提交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應急評審材料。下一步公司將按照農業農村部相關要求進行科研與實驗活動。

4月中旬,普萊柯回復投資者提問時透露,公司和合作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合作的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已向農業農村部提交了獸藥應急評價申請,相關評審工作正在進行。

5月24日,金河生物發布公告稱,擬以股權轉讓及增資方式取得吉林百思萬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百思萬可)60%股權。金河生物還在公告中透露,吉林百思萬可與相關方合作研發、聯合申報了非洲豬瘟凍干滅活疫苗,目前處于農業農村部應急評價評審中。同時,公司在吉林省長春市輝南縣在建非洲豬瘟疫苗生產線,預計2024年可投入使用, 

科前生物也于6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擬與華中農業大學簽訂“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究及開發”項目聯合開發協議書,雙方自行承擔在合作研發過程中自身產生的費用,合作研發項目產生的技術成果及知識產權歸公司及華中農業大學共同所有。 

為什么上述企業都加入了疫苗研發的競爭之中?他們看中的或許是非洲豬瘟疫苗能帶來的龐大市場。普萊柯曾預計,獲批上市后出廠價約25元/頭份,假設生豬年均出欄為6億頭,一頭用量為兩針,保守估計上市初期滲透率為20%,則市場空間可達60億元。

東北證券也曾測算,我國非洲豬瘟疫苗市場規模在上市之年將達145.7億元,到2027年達到287.8億元,非瘟疫苗有望成為推動動物疫苗市場快速擴容的行業第一大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