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熱聞 >

熱消息:陶海升:甘為人梯 助學生更上層樓

2023-06-22 04:18:57 來源:安青網

走進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推開317實驗室的門,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上那讓人眼花繚亂的榮譽與證書。學術論文、授權專利、榮譽證書等將實驗室四方墻壁張貼得滿滿當當,濃郁的學術氣息撲面而來。門外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幾棵修竹撐起盎然生機。

見有人來,陶海升教授馬上起身,快步走到門口迎接,臉上一團和氣,見之可親。說起墻上的展示內容,他說:“這些可都是我學生們的成果哦。”隨后興致勃勃地一一介紹起來,全程面帶笑容,自豪之情從眼角眉梢中溢出來。


【資料圖】

陶海升(右一)指導學生修改論文

事事有回應是對學生的承諾

“陶老師,您那里有我以前在課題組組會上匯報的PPT嗎?”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在電話里詢問陶教授。他打開學生的電子檔案,很快就找到那份PPT。

“學生找我要以前的材料,只要我坐在電腦前,五分鐘之內肯定能找出來”。陶海升說,從2009級到2022級,他為課題組每一級本科生都做了一份電子檔案,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沒落下。點開這些電子檔案,組會上匯報過的PPT、參加各類賽事的材料、平時的課業、寫過的論文等全都井井有條地歸置在文件夾里,其中論文從初稿到定稿中間經歷了若干版修改稿都按順序排好。

“只要學生找我,我從不拒絕,事事有回應是我對學生的承諾。”陶海升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不管多忙,學生提交的論文,三天之內一定改好,修改時連中英文逗號的區別這種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他都會指出來。常常在夜里十一二時,他將論文改好發給學生。有位學生半夜接收到陶海升修改后的論文大為感動:“陶老師,這么晚您還沒睡,在幫我改文章啊。”有的學生畢業后去其他學校讀研或讀博,有時仍然會請他修改文章,他也從不推辭,盡心盡力幫忙。

謝宗璠是陶海升課題組2019級本科生,日前已拿到了推免保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資格。申請推免保研,需要準備大量材料,這些材料都要導師修改、簽字。一天晚上,謝宗璠想請陶海升來實驗室幫自己改材料,剛發完消息,天卻下起了大雨。“陶老師會不會來呢?”謝宗璠心中打起了鼓。猶疑中,陶海升推門走了進來,濕著半邊身子笑道:“幸虧我騎得快,不然全身都淋濕了。”他拿毛巾隨便擦了擦雨水,就開始指導謝宗璠修改申報材料。“老師完全可以在電腦上改好發給我,但沒想到他會冒雨趕來當面指導。”謝宗璠心中深受觸動。

研究生做實驗,陶海升全程在實驗室指導。本科生要考研,他就經常去圖書館、考研教室“查崗”;要求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每周交一篇英語作文或五句英語翻譯,他逐字逐句修改;復試時又當起了模擬考官。多年前考取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方安琪對陶海升說:“大學四年,我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進入您的實驗室,選擇您做指導老師。”

和學生在一起 累也值得

“陶老師,您事事親為,不累嗎?”“當然會累,但我喜歡和學生待在一起,累點也值得。”對于陶海升的同事們而言,這樣的問答再熟悉不過了。這可不是客套話,而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

“從教這些年,記不清有多少人這樣問我了,為什么愿意在學生身上下這么多功夫?其實哪有那么多理由,我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對學生那種想努力但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去努力的焦灼和迷茫感同身受,成為老師后,就盡我所能去指導學生。”陶海升說。

這般全心全意為學生付出的老師,哪位學生會不喜歡呢?課題組里的本科生程雅琳考上名校碩士研究生,她卻說:“陶老師,我想了想,還是不去了,我想讀您的研究生,繼續跟著您。”

傾心育桃李,桃李碩果豐。據不完全統計,陶海升的實驗室在10年內先后培養了百余名環境專業優秀學生,學生發表SCI論文30余篇,申請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5項,獲省級及以上各類獎項和資助近50項,85%以上的本科生進入名校深造。

包容開放 讓課題組成就每個人

在陶海升的電腦里保存著這樣一段視頻,它是課題組成立十周年的時候,畢業生們制作的一段致敬視頻。面對鏡頭,學生們除了表達對陶老師的想念和敬意之外,更多的是懷念在課題組的時光。

那么,陶海升的課題組有什么魔力,讓學生畢業多年還念念不忘?

“陶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科研平臺,他非常尊重我們的想法,從不強制要求我們跟隨他的研究方向,允許我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博士生張解和給出的答案。

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科研氛圍,每年都有大批學生慕名前來,想要加入陶海升的課題組。除了環境專業的學生,他的課題組有時還接收其他學院的學生。

陶海升允許學生試錯。學生提出實驗想法,他從不輕易下對錯與否的結論,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放手去做。有位學生問:“陶老師,我不知道這個實驗能不能做成功,萬一錢花掉了,但實驗失敗了,您會不會批評我?”他回答:“這個經費花下去了,實驗是有可能會成功的;如果不花,這個實驗肯定是不會成功的。”

“我在陶老師的課題組組會上學到了人生最好的一課:表達自己。”這是2013級學生王大全給出的另一個答案。

有個學生參加比賽,面對觀眾席,“腿抖得跟篩糠樣”。陶海升意識到學生在這方面的鍛煉太少。為了幫助學生解決一上臺就緊張、發言不流暢的問題,他特意在課題組的組會上設置匯報和表演兩個環節。匯報環節,陶海升讓學生上臺面向大家匯報自己一周的學習情況。王大全回憶第一次上臺匯報的場景:“我結結巴巴,一個字一個字蹦出PPT上的內容,中間還夾雜著數不清的停頓,盡管那是一次失敗的表現,但對我而言是一次成功,我學會了在人前表達自己。”

表演環節不拘形式,自在表現。唱歌、彈吉他、吹葫蘆絲、吹口琴、詩朗誦、魔術表演......各種才藝輪番上演,熱鬧得像聯歡晚會現場。有表演者,還得有攝像者、組會記錄員......學生們各司其職,輪流扮演。這樣做不僅是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學會流暢地自我表達,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之余培養點愛好,豐富生活。

陶海升在組會上會吹奏洞簫給學生聽,洞簫也是他調節工作和生活的潤滑劑。清晨薄霧中,落日余暉里,他騎著自行車找個風景秀麗的好地方,就開始一人一簫一片天的靈魂獨舞。花津河畔、梅林深處、文思亭下都曾留下沉郁幽遠、婉轉低回的簫聲。“我之所以選擇簫,源于年少時心中有過‘一簫一劍走天涯’的武俠夢。簫聲一起,我就進入到悠遠的境地里,身心輕松”。

吃得了苦才能啃下不可能

陶海升本科學的是物理專業,碩士和博士學的是化學專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靠的就是一股能吃苦的勤奮精神。大學畢業后,他在安徽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當一名實驗員。起初他面臨著“玻璃儀器全不識,學生嬉笑我外行”的窘境,自尊心強的他暗暗下決心要迎頭趕上。每天第一個到實驗室,最后一個離開,到家后繼續學習到凌晨三四時才入睡。靠著這樣的吃苦精神,幾年內他就快速成長為高級實驗師。

取得這樣的成績后,陶海升仍步履不停,在老教授的鼓勵下,加之對知識的渴望,他選擇繼續深造。后來調到生態與環境學院工作,他又拿出“認準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成功”的鉆研精神,讓自己盡快適應新領域。他每天拼命看書學習做筆記,由于寫字太多,導致他的右胳膊疼了一年多時間。

在工作中,陶海升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教學、科研之外,先后擔任實驗中心主任、專業負責人等,目前還在擔任教工黨支部書記,用自己的努力為學院發展貢獻力量。在教學上,他承擔起多門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任務,精心探索教學方法,一些復雜難教、掛科率高的課經由他講解,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大幅提高。在科研上,他發表高水平論文三十多篇,主持過多項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學校本科教學成果獎、最美教師、先進工作者等系列榮譽。

學院有位老領導說:“像陶海升這樣的教授,確實難得,讓他做什么事都認真對待,從來不抱怨。”他的博士生評價他:“我最敬佩陶老師身上的螺絲釘精神,學院哪里需要他,他能立馬調整自己去適應工作,關鍵還做得很好,真的很勵志。”

“多做事,少空談,用勤奮致成功”。這是陶海升反復向學生強調的做人理念,也是對他人生態度最好的注解。

課題小組上,陶海升(右一)鼓勵成員大膽展示

陶海升日常學習中

□本報記者程榕娟、通訊員康京京